小紅書CEO:最重要的不是打敗誰,而是成為誰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 李云,編輯:嘯天,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到今天,很難見到一個互聯網產品,還在保持著鮮活的增長。DAU(日活躍用戶量)突破1億的小紅書是其中一個。
從用戶使用習慣來看,今天的一個用戶行為已經變成了遇事不決小紅書,小紅書已然成為了生活方式的心智入口。它為何能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它的底層運營邏輯是什么?
簡單來說,核心在于堅持了“發展第一、以人為本、小即是大”幾個字。
發展第一。從更長期主義的角度出發,圍繞普通人的生活創作,成為了普通人分享生活經驗、記錄生活碎片的社區,并進而孕育出商業活力。
以人為本。關注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幫助每一個用戶度身定制一本最適合他的小紅書。
小即是大。鏈接很多種小的個體,形成一張張網,這些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和壁壘。
在小紅書的十周年慶上,CEO星矢分享了小紅書人的故事,也對小紅書的初心、使命、成長和愿景做了進一步闡述。
回顧這一路的創業成長與感悟,或許也能帶給你良多啟發: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小紅書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過去十年小紅書人的故事。
一、合伙人原則:能者上,彼此傾聽
十年前的第一天,小紅書人是我和木蘭。我想跟大家先分享最初的故事,2013年一個晚上,我和木蘭在一個bistro喝酒,聊著聊著我們就覺得要不然一起做一點事。
我們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并不是要做什么:我們沒有聊行業風口、市場規模,也沒有融資計劃,我們聊的第一個話題,是“一起做事的原則”。當時我們各自提了一個原則。
當時我提的是:未來小紅書里的任何崗位,都要留給最勝任的人。
我和木蘭永遠不能讓自己的能力成為公司的天花板。木蘭提的是要把耳朵打開,傾聽彼此;關上門我們可以盡情地表達不同的觀點,但打開門,我們就是一個聲音一個決策。
現在往回看,那天晚上我們對彼此提的承諾其實都是“文化”。一路走來這兩個原則,也在無形之中成為了我們一路上選擇同路人的標準。也因為這些原則和文化,我們迎來了在座的小紅書人。
小紅書的第一間“辦公室”, 上海復興中路
二、追求速度,也追求用心創造
沒過幾個月,小紅書成為了一支10個人左右規模的團隊。大家都知道我們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7個PDF。
其實2013年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已經來了,但是那個時間點受到“精益創業”思想影響的我們,還是決定用一個PDF的形態,用最快的速度測試用戶的需求,收到用戶的真實反饋。
那個時間點這個小小的創業團隊,沒有產品經理、算法工程師、內容運營、生態、增長,更沒有戰略。
我們就是一個小型編輯部,我和木蘭一起合著了美國購物攻略,找遠在新加坡的柯南友情約稿新加坡購物攻略,櫻木負責了7本PDF的視覺和排版,還找了朋友手繪了封面圖。
我那天看到這個的時候特別感慨,比如中國香港這本,上面畫的其實是一只米老鼠牽著一只大黃鴨的氣球飛在海港城的上空,多么應景又浪漫。
即使是早期那種一無所有的時刻,即使也許只有幾百個用戶能夠看到這個PDF,我們依然希望那些最早的用戶能夠從這些細節當中感覺到,這是一個用心的作品,這是一個用心的團隊。
十年了,無論我們走多久,無論用戶規模有多大,我都希望小紅書人能夠繼續像初戀一樣對待我們的用戶,用匠人之心給他們帶去真誠的,能夠穿越時間的作品。
三、思辨:審美與效率、個體與規模
時光飛逝,2015年的小紅書之城第一次注入了“算法”的力量。前幾天看小紅圈的推送,我才得知當時我們的第一位算法工程師羅杰一度很迷茫:社區新增內容一天只有幾百篇,用戶很快就刷完了自己感興趣的筆記,推薦根本跑不起來。
數據上看我們“殺雞用牛刀”,推薦算法很多時候不如編輯推薦的效果好。但是當時我們有一個核心判斷,生活不是舞臺,沒有標準答案。
聚焦在生活方式的小紅書必須用好推薦,才有機會為每一個用戶度身定制一本最適合他的小紅書,帶他看大千世界的精彩和身旁的美好。
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擁抱了算法推薦。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多的挑戰:也是那一年開始,我們正式進入了審美與效率、主觀判斷與客觀數據、內容運營與推薦算法相愛相殺的元年。
那個時間點,行業中還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叫“算法有沒有價值觀”?
在審美與效率、個體與規模、人文與科技的拉扯之中,我們好像不能放棄任何一邊,但我們那時候好像也沒有找到一個方法讓他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那個時間點我們也被外界冠以了“慢公司”的稱號。雖然好幾年過去了,現在往回看好像是“克制”,但站在當時,其實我們就是既希望保留我們的匠人之心,也希望運用技術和數據的力量,讓更多用戶能感受到生活之美。
當時那個小辦公室的一樓有一面黑板,我們的第一位工程師路飛手寫了一段話,“我不知道如今的黑客是否會流芳百世,但我們可以看到如同藝術家一樣,這些數字時代的手工藝人正在改變世界”。
黑客、藝術家、數字時代、手工藝人、改變世界,這些詞感覺不屬于同一個世界,但是他們在那個時刻擊中了我,好像冥冥之中指引著我們想去的地方。但那時的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一個少年心中的烏托邦,還是一個真實存在和我們能去到的地方。
那段時間我看了非常多的書,關于科技、藝術、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我也看了很多科技史上為數不多在我心中能夠做到“既偉大又美好的公司”,在他們年輕的時候的成長故事。
這個過程中,我依然沒有找到清晰的答案,但我逐漸確定了兩件事:
首先,科技是我們這個數字時代的神奇畫筆。
任何一個致力于成為這個時代的頂尖創作者,無論個體還是公司,都需要擁抱、學習和運用這個時代最神奇的那畫筆。所以小紅書首先是一家科技公司,我們需要去擁抱、學習、掌握、運用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科技。
但另一個問題來了,優秀的科技公司很多,小紅書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中國并不缺優秀甚至卓越的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而我逐漸意識到,如果我們有幸掌握了這支神奇畫筆,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會畫出不一樣的畫。
我們畫什么,我們為誰而畫,是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公司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定義了你是誰。
有人為了證明自己而畫,有人了為了財富而畫,有人為了表達而畫,小紅書為何而畫?當時的我沒有答案,但這個問題卻留在了我心里。
四、成年禮:做有少年氣的成年人
時間來到了2019年,那個時候的小紅書是一支千人團隊了。2019年第一次82活動的主題是《大夢想家》,事實上那一年是公司發展中最艱難的階段。
2020年年中,我們開了歷史上第一次戰略共創會,那三天的會我相信參加過的同學都刻骨銘心,也有很多同學哭得撕心裂肺。在那之后,我們開啟了視頻2.0和5000萬的戰役,我們加入了戰斗。
今天回想那三天的場景,恍如隔世,很難想象這才僅僅是三年之前的事。那次會議結束的時候,參加的同學都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感想。這張紙的左上角我們寫上了三個字:成年禮。
2019年,我們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想象一下5年之后的小紅書,它會是什么樣子。我分享一下當時木蘭的暢想:
在用戶價值側有高的壁壘,是生活方式的心智入口,并在接下來的五年內無法取代。初步完成了商業價值的探索,成為國內生活方式相關最重要的平臺之一。
從用戶使用習慣來看,遇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時一定會來小紅書搜一下,平時碎片化的時間里會瀏覽大量小紅書的內容,就像當年看雜志和電視一樣,在各種場景里都會看到小紅書從人到內容的輸出。
商業價值上,讓創新有價值。不管是用戶創造的UGC內容,還是結合“故事+設計+制造”的品牌,從本質上都是創新驅動。
打破過去十年主要以效率提升為商業模式的形式,它更像是一種liberal arts,能讓art的部分創造出不一樣的精神體驗,繼而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社會價值,讓世界因為我們變得好一點點。
4年過去了,當年寫下的夢想我們在一步一步靠近。而小紅書人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一點一點長成當初說好的樣子——有少年氣的成年人。
五、走進用戶
終于來到了今天,小紅書10歲了。今天的我們有數千名小紅書人分布在上海、北京、武漢、廣州,每天服務超過1億的用戶。
似乎該是時候回答當年的那個問題了:當代的黑客和畫家們,我們為何而作畫?
一個月前,我們在小紅圈上問了一個問題:“回顧過去,小紅書創造了什么價值讓你覺得自豪?”
我們希望從這個當中找到一點信號,也希望找到一點啟發,我們為何而畫。這是一部分小紅書人的回答:
謝謝小紅書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回答在小紅圈上,我每一條都看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當然我們也需要問一問我們每天在服務的那些用戶,對他來說小紅書是誰,對他來說小紅書有什么價值?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的用研團隊發起了一個比較大的項目,深度訪談了上百位用戶,走進他們的生活聽聽他們的故事。
這些故事也都被集結成了一本小冊子叫《看見》,今天我們摘了幾個片段,讓大家感受一下在今天的用戶眼中小紅書是誰:
“人不是只活幾個高光的時刻,人就是活一輩子。” 其中一位受訪用戶,在接受訪談之后也加入了我們。
我們走進了用戶,用戶也走進了小紅書。
六、發展第一、以人為本、小即是大
看到了小紅書人眼中的小紅書,也看到了用戶眼中的小紅書,兩周前我們開了一次務虛會,希望聊聊十年之后的小紅書。
在這幾天的會議當中,我們聊了發展、規模、科技、AI。第一個提出的關鍵詞是“發展第一”,發展是硬道理。
除了發展之外,談話中也出現了一些非常有小紅書特色的關鍵詞,“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世界”、“不出現負外部性”、“讓普通人能更好地表達”、“豐富而豐盛的人生”,這些都是那幾天對話當中出現的來自于同學們的話語。
于是我們找到了小紅書的第二個關鍵詞,“以人為本”。
我們還有一些有趣的對話,比如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具體的人;比如生活不在遠方、不在未來、不在別處,而在附近和當下。
聊商業時我們也提到一些非常有趣的觀察,比如中國商業的原點是夫妻老婆店,比如每一個偉大的品牌第一步都是一個好商品。
這些判斷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相信、我們的實踐,匯集成了我們的認知,于是我們有了第三個關鍵詞,“小即是大”。
這是引領我們未來要去的地方的三個關鍵詞:發展第一、以人為本、小即是大。
七、廣闊的大世界,溫暖的小社區
這三天的討論中,我看著大家的對話,看到這個環境中冒出來的那些非常自然,非常原生的味道,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對話從來都不是關于我們要打敗誰,而是我們要成為誰;不是關于我們要變得多強大,而是關于我們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
我試圖去描繪我看到的場景,于是我打開了ChatGPT,輸入了一個問題:“什么是人文精神?”這是它的回答:
人文精神是指對人類文化、人類價值觀和人類經驗的重視和關注,它強調人類的創造力、智慧、情感和共同體感,并倡導關注人類尊嚴和人類的核心價值。人文精神強調人類的思考能力、情感共鳴和對他人的關心,以及對藝術、文化、哲學、歷史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和欣賞。
它鼓勵人們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并追求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和諧共處。人文精神在培養人的全面素養和塑造人的價值觀、觀念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建立富有人文關懷和共同價值觀的社會。
讀到這里我突然有一點感動,我眼前浮現出一幅理想社區的畫面,在這樣一個線上世界中,幅員遼闊、人丁興旺,社會文化經濟活動都非常發達,人們在大小空間或高談闊論,或低聲細語。
這些畫面,這些碎片,這些生活的點滴,組成了當代的美好生活。無論未來走到哪里,我都希望在未來的每一天,每一個普通人,無論他出生在哪里,無論他生活在哪里,打開小紅書都能既看到一個“廣闊的大世界”,從這里走向世界和未來;也能通過普通人的分享和連接,感受到一個“溫暖的小社區”,讓陌生變得不冰冷,讓活著不再孤單。
講到這里我仿佛回答了五年前那個問題,小紅書在這個時代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小紅書存在的意義是,以科技為筆,以人文精神為墨,勾畫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感謝大家的陪伴,也感謝大家的一路同行。未來十年,讓我們一起出發。謝謝大家。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