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假裝會投資很危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
對于一直長期持有的蘋果、茅臺,段永平常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分享其觀點。
我們梳理了段永平今年公開發表的內容,將這些最有價值的分享整理了出來,分享給大家。
01
定性比定量分析重要
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
這個世界可能有幾十幾百個甚至更多的行業和行業狀元,但商業模式好的鳳毛麟角。
用找行業狀元的辦法就會很容易去投那些商業模式不好的“行業狀元”,那些狀元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輝煌而已。
如果你心里有(好的企業文化或商業模式),最后能找到的概率就會大很多,雖然這個概率也還是很小。
但如果你心里沒有,最后能找到的概率可能會很接近0。
沒把商業模式放在第一位那就基本上還不太懂生意,投資會蠻煎熬的。
我不意外巴菲特會賣掉臺積電。
雖然臺積電非常了不起,但商業模式有點累,實在是太重了。
臺積電一直非常專注在他們做的事情上,結果也確實非常了不起。
但投資是全方位比較的,我會更傾向于商業模式更好一點的公司。
定性比定量分析重要,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把絕大多數公司都過濾掉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所以這些年想通了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商業模式。
這點通了以后,投資確實就變得非常有意思了。
投資到目前為止我還真沒看過財報,也許確實有點看不懂(其實就是因為懶),也許真的覺得沒必要。
我見過太多很懂財務分析的人們對投資可真是一頭霧水哈。
02
差異化是“用戶需要但同行還沒滿足的東西”
廣告其實蠻簡單。
就是盡量用高效率傳達給自己的用戶或潛在用戶一個或某些信息,讓他們關注自己的產品。
差異化的定義就是:
用戶需要但別人沒能滿足的東西。
“差異化”不是簡單的不同,而是“用戶需要但同行還沒滿足的東西”。
潛在前提是至少要有“同行已經滿足了的用戶需要的東西”。
所謂“秒成”渣渣的實際上本來就是渣渣。
在有好產品的前提下,渠道會變得沒那么重要。
最好的渠道就是像蘋果店這種模式。
渠道完全和公司文化吻合,不然就是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
企業文化不好的公司長期必然日子沒那么好過,好企業偶然也會有難過的日子。
多元惡化一般是主業不夠強,想靠多元化找出路,結果找了一條岔路。
我如果不信任公司的文化和管理層了,我會決定離開的。
對我來說,要搞懂公司經營的每個細節來決定投反對票還是贊成票是件很費時的事情。
比搞懂商業模式或者是企業文化可能還要難。
如果整體上我看不懂公司的某些重要行為,我多數會選擇離開。
雖然這樣也會犯錯,但比老是很膈應要舒服很多。
03
蘋果推出產品最重要的基點
是“我到底能為用戶做什么”
談蘋果首款MR:
想嘗鮮的人很多,我覺得100萬絕對打不住。
關鍵在用了以后的反應,如果大家真的喜歡,那可能是千萬級的產品。
蘋果進入一個產品的時機往往不是因為蘋果在擇時,而是因為蘋果在這之前還沒準備好或者說蘋果還不滿意自己的產品。
蘋果推出產品的最重要的基點是“我到底能為用戶做什么”。
很多年前,網上瘋傳蘋果會推蘋果電視,我說那么大一臺電視,蘋果能做什么?
結果蘋果確實沒推。
我依然很難找到蘋果會推蘋果車的邏輯。
蘋果車到底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巨大的用戶體驗改善呢?
在可預見的未來,比如5-10年內,我們大概率是不會見到那些假視頻里面的蘋果車的。
不過,蘋果的Carplay確實很好用!
談庫克退休會不會對蘋果造成影響:
短期應該不會的,后面就要看庫克是不是選對人了。
選錯了也沒關系,但要看能不能改過來。
庫克是選錯過人的,原來那個賣奢侈品的女士管了蘋果零售店,結果不到兩年就換掉了。
代價非常大但不換的代價更大。
當時我其實蠻納悶的,為什么庫克不從公司內部找一個人而是從外部找呢?
我曾經當面問過庫克(那時剛剛宣布這條消息),為什么選她?
結果他把她狠狠滴夸了一通。
哈,看來最后還是我對了。
不過,從這件事情上看到蘋果的糾錯能力是非常強的。
發現錯了就馬上改,雖然有時候也會等三年(大屏手機)。
談庫克的工資:
如果我是這家公司的“老板”,我覺得一年給10個億也是便宜的不行了。
公司一年賺1000個億,10個億才不過1%!
大家可以統計一下所有的上市公司,看看賺到1000億總和后,CEO們的薪水和獎勵的總額是多少。
04
茅臺早晚會到五萬億
我買茅臺的時候好像市盈率也不高吧?
我不太記得,只是關注商業模式了。
PE太高不買多數情況下是對的。
我也不喜歡買PE高的公司,除非看到未來了。
好像還沒看到(茅臺)比以前更亂搞的跡象。
不過,我確實不喜歡他們去投資非相關產業的任何東西,我覺得那種錢長期來說不如回購。
我覺得茅臺早晚會到五萬億的,但確實沒想過要多久,大概率不會是五萬年的。
很多人覺得酒的生意很容易做。
我不太了解酒,但很容易看到這么容易做的生意這么多年下來能活好的牌子非常少。
這里面應該有點啥道理在里面的。
“敢為天下后”的前提是能夠“后中爭先”!
據說大概需要3-5倍于對方的兵力才有機會“后中爭先”的。
覺得自己有點錢就去賣酒我覺得屬于“無知無畏”,他們對品牌是什么真的是一無所知哈。
可口可樂配方最厲害的地方是喜歡喝的人喝不膩。
讓每個人各喝五罐就知道區別了。
05
投資和投機
看到巴菲特之前,(我)沒怎么碰過股市,因為覺得那是個投機的東西,不想碰。
直到看到老巴后才突然想到,搞懂公司我應該比絕大多數人在行哈。
賭好公司下跌或做空好公司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我是一個滿倉主義者,我管的投資里美股主要在蘋果,A股主要在茅臺,港股主要是騰訊。
用來賣put的部分是很小的娛樂部分。
當然,不懂的話,“娛樂”部分很可能會變得一點都不好玩。
投資經常是件很無聊的事情,不折騰不好玩,折騰會經常更不好玩。
我的“滿倉主義”最大的特點是不太在意“擇時”,但非常在意“商業模式+企業文化”。
當然前提是10年后看回來的價格是便宜的。
“滿倉主義”不意味著就一定要滿倉,沒有合適投資標的時(包括價格過高時)是可以拿著現金的。
我只投資!
投機只是小游戲,而且我這種“投機”贏得概率是遠大于賭場的。
06
不擇時不是追高的理由
是否賣出和眼前PE無關
我看到有些人手里拿著錢,看見別人賺錢心里著急。
眼看著股價越漲越高,心里跟著越來越急,最后在“不擇時”的鼓勵下,一咬牙一跺腳就沖進去了。
“不擇時”不是追高的理由。
真正不擇時的人是真的看十年的人,而且人家錢大多早就已經在投資上了。
追高不擇時的人們實際上對短期的下跌是非常難以忍受的。
“不擇時”我的理解大概是:
當我覺得從10年的角度看不貴而手里正好有錢的時候就可以買了,不需要等更便宜的價錢,因為這個價錢從10年的角度看已經很好了。
很多人以為(買股票)是狩獵,其實是農夫種田。
(是否賣出)跟眼前多少倍pe其實沒關系,但和未來30年的生意狀況有關。
沒有10年8年的可追溯歷史,很難了解一個公司。
了解一個小公司幾乎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
除非開公司的人剛好是你以前就認識了很久的人。
07
新能源車行業
看不出誰是最后的贏家
目前為止我還看不出(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誰會是最后的贏家。
汽車多少還是可以做出一些差異化的,所以汽車企業可能能活的稍微好一點。
電池應該很難有差異化,所以最后的結局多是價格和規模的競爭。
也許三兩年,也許10年8年就能看到結果了。
差異化不大的產品,不靠價格戰都很難走下去。
個別走的早的公司也許日子能好過一些,但也未必。
我覺得20年內估計搞不掂(完全自動駕駛),但輔助駕駛可以做得蠻好了。
08
總有一天會全倉S&P500
如果你確認你一直在想但確實又想不太明白的話,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買S&P500,然后該干嘛干嘛去?
對很多人而言,花太多時間在“投資”上不值得,這和你的學歷沒關系。
我總有一天會全倉S&P500的。
但目前還沒買過,因為我覺得我還可以比S&P500表現好一點點。
等庫克退休后我就開始考慮如何轉到S&P500的事情。
因為我覺得很長的時間里,蘋果的表現會比S&P500好,哪怕是庫克退休以后。
持有S&P500其實就是投資在美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上。
我覺得S&P500未來的發展依然會不錯。
除非我能找到我確信能好好投資的人接替我,不然我就都買S&P500了。
09
抄作業買西方石油
我啥都沒看,就看到老巴買了二十幾個百分點(西方石油)。
我知道他是認真的,就跟著買了差不多100萬股。
我不會加碼也不會花時間的,反正花時間也看不懂。
那么多人看了那么久蘋果還是一頭霧水,憑什么我能很快看懂這個?
不過,我看懂老巴了,所以跟點好玩。
我很難在這個公司上賺到大錢的。
一年內賺個十幾個點就心滿意足了。
其實有點像老巴買的動視暴雪,老巴就是相信微軟會買,他就買了點。
千萬別以為老巴懂暴雪,也千萬別問我西方石油是怎么回事。
這個行為簡單講就叫套利,當然也有被套的概率,但非常小。
談巴菲特買西方石油:
感覺到Warren買鐵路公司的味道了。
10
第一共和銀行這種飛刀最好別接
券商的差異化一般很小而且轉換成本也很小,所以一般來說很難是特別好的投資標的。
不過,客戶在嘉信理財里面的資產絕大部分都是有保險的,所以應該大概率是安全的,除非客戶本身用了margin。
我知道銀行是干什么的,但覺得這個商業模式很難理解。
因為有很多貸款,始終搞不清風險到底在哪里。
其實國內銀行普遍很著很便宜,但看著也很深的樣子。
經過這次風波,FRC(第一共和銀行)如果能活下來也可能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我猜很多人都把錢轉走了,包括我自己在內。
11
ChatGPT非常值得關注
談ChatGPT對谷歌的沖擊:
我認為Google會很快作出反應的。
Google在搜索和AI上都很強。
過去的小日子太舒服了,有點短期沖擊也許是好事。
這個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Google商業模式不如蘋果強大。
微軟希望通過ChatGPT重新激活Bing搜索,ChatGPT至少短期內會給Bing帶來不小的流量的。
但長期而言還是看產品。
除非人們以后不用搜索了,不然Google還是會蠻厲害的。
不過,ChatGPT確實有可能會降低一些搜索的需求,或者改變一點點人們搜索的習慣。
感覺未來蘋果也會慢慢拿走一些搜索的份額的。
盡管如此,搜索依然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需求,投在搜索上的廣告很可能不會因為ChatGPT的出現而有很大的變化。
我以前也曾經以為搜索就是偶爾用一下的工具,后來才發現有些人工作的時候是每分鐘至少要用一次以上的。
這些人才是Google起來的原因!
不管怎么說,ChatGPT還是非常值得關注,雖然目前當搜索用似乎還不行。
希望能逼出一個最強的Google來。
人們對ChatGPT顛覆搜索的愿望有點像對實現全自動駕駛的愿望差不多。
雖然我也希望他們能做到。
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AI助理似乎是非常可能的,效率會高不少。
Google獨霸天下的局面也確實會受到沖擊,份額多少會下降一些。
12
聊其他公司
zoom和順豐:
他們都是很難的生意。
商業模式不好的生意也是生意。
在有個好領導的時期,有時候苦生意也能做得還不錯,但對投資而言比較難。
我不太理解日本商社的商業模式,感覺是個日本文化的產物。
別的地方沒見過成功的例子。
不知道是不是有點像20-30年前滿地的xx貿易公司?
巴菲特先生可能是看報表發現的機會吧。
一直很喜歡迪斯尼的產品,但一直沒明白迪斯尼的商業模式。
為什么迪斯尼看起來很強大但老是很難賺錢呢?
看起來這個商業模式似乎不是那么美妙,是種很累的商業模式。
不過,我還是會保留對迪斯尼的投資,畢竟屬于小于1%的投資哈。
拼多多財報看著還是蠻賺錢的,說明開拓國際市場并不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我確實在Temu上買了一些東西,確實便宜也能用但并不能幫助我搞懂他的商業模式。
我沒辦法看懂10年或以后到底是個什么情況,所以我不會因為Temu改變我對拼多多的任何看法。
我對Amazon的看法一直是:
零售很難賺錢,云服務會受到其他大公司的影響。
微軟Google蘋果這些公司的云服務未來會占到一定市場份兒的。
簡單講,我對電商沒有太多的理解。
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想認真投資的想法。
我看不懂房地產。
房地產最重要的就是位置,這個非常難上規模。
投網易時我還是新手,滿倉股票半年不到漲了20倍,當時確實有點暈哈,也有過夢中嚇一跳的經歷。
蘋果我基本上沒啥操心的東西。
從來沒試過因為蘋果睡不好覺的時候。
關于靠近供應鏈的事情,早年長虹電視很火的那段時間。
有次我跟一個朋友說,長虹離供應鏈那么遠,成本會遠高于競爭對手的,長期而言他們肯定不行。
經營商務機有點像航空公司,但差異化比航空公司大一些。
因為客戶的價格敏感度會低一點,但也不是很好的商業模式。
至少比起蘋果來要差很多。
我買GE的時候,似乎還沒有把商業模式放在第一位。
那時候覺得GE的企業文化很好,“世界在變,所有的東西都在變,但integrity不變”這句話讓我非常欣賞。
后來發現,GE官網上的企業文化都不再提integrity了,覺得非常怪異。
加上后來對商業模式的重視度大幅提高,于是突然某一天就決定都賣了。
假設這個產品成立的前提下,直覺上儲能的產品很難有差異化,技術的差異很快就會被抹平的,價格戰會一直伴隨這個產品或行業。
13
做正確的事
做正確的事情會少折騰很多。
設定投資目標是件蠻愚蠢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
當你有了每年增長多少百分比的目標之后,你早晚會做出很愚蠢的事情。
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
炒股票下不了手嗎?
如果你在猜下一把是出大還是出小的話,你是很難下決心的。
從10年以后往回看的話,你應該很容易知道下一把是大是小并不重要。
最重要是要遠離這種東西。
好公司不要輕易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賣了以后換什么!
拿著現金一般是比較難受的。
很多人很可能會因為賣掉了好公司,現金又拿不住,于是換了連盈利模式都搞不清楚的公司,開始了睡不好覺的日子,犯不著啊!
改正錯誤要盡快,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錯了就改很好,改第二次也很好哈。
在錯誤的路上奔跑的人,誰在乎他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呢?
結局從一開始就確定了。
管的多少不重要,能到老巴那個年紀還能那么厲害才是重要的。
14
假裝會投資是非常危險的
不完全懂是不應該賭身家的。
不敢賭身家的“投資”其實都很難算得上正經“投資”。
大道只關心自己能看懂的。
只有自己看不懂的人才會到處問:你認為呢?
假裝會游泳是很危險的,假裝會投資也一樣。
不過很多人不很理解假裝會投資的危險到底在哪里,直到他們理解了危險。
所謂“商業直覺”不應該算天賦,應該是理性思考的結果。
其實每個公司最后都會成為那個他本該成為的公司的,股價也是。
沒有長期的莫名其妙的股價,但短期會有。
“本分”是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對別人的照妖鏡。
想想最終你會成為的那個你自己,也許會對你的每個選擇起到一點點作用。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微新創想轉載,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