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城市何以扎堆長三角?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在《蘇杭PK,沒有勝負》一文中,我曾根據2020年時的杭州城區人口數據(874萬)推測,“五年后杭州有望成為長三角第二個超大城市”。不料話音剛落,杭州便原地升級了。
日前,住建部發布的《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披露了各市最新的城區人口數據。東莞、武漢、杭州城區人口突破1000萬,分別達到1082.44萬、1080.64萬和1002.1萬,成功晉級為超大城市。
另外,合肥、蘇州城區人口邁過500萬線,躋身特大城市之列。
至此,全國超大特大城市數量變為19個。隨著超大特大城市名單的更新,中國的頭部城市分布格局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而長三角則是其中最大的贏家。
相較于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城區人口是最近這些年新流行開的一個衡量城市規模等級的重要指標。諸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劃定,依據的都是城區人口。
此前,公眾討論城區人口時,根據的是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名單。而該名單的數據來自上一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當時,中國共有7個超大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和天津。而特大城市數量則多達14個,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對比住建部最新這一版名單,我們發現,超大城市數量增加了3個,而特大城市則減少了5個。除去由特升超的莞漢杭,以及新晉級的合肥蘇州,特大城市名單中少了佛山、昆明、大連、哈爾濱4市。
這其中,哈爾濱、大連掉出特大城市名單可以理解,畢竟整個東北這些年人口都在持續外流。作為曾經東北唯一的千萬人口大城市,哈爾濱常住人口于2021年跌破千萬大關,去年更是進一步降至939.5萬。常住人口減少,城區人口自然也跟著收縮。
至于大連,雖然其2022年常住人口數據至今沒有公布,但考慮到整個遼寧省去年常住人口減少了32.4萬,而目前已公布數據的沈陽、朝陽、盤錦等8市,常住人口總計減少了17.3萬,尚有-15.1萬的缺口,所以剩下的大連、鞍山等6市,常住人口大概率也都是負增長的。
但佛山、昆明消失在特大城市名單中,且城區人口大幅“萎縮”——佛山在國家統計局的版本中,城區人口高達854萬,但到了住建部這一版只剩下200.3萬,縮水了四分之三。而昆明城區人口也由534萬減少到467.52萬,這就有點反常了。考慮到從2020至2022這三年,佛山昆明的常住人口總量累計都是正增長的,即便城區人口增長停滯,也不至于大幅減少。
事實上,就連目前還待在特大城市名單中的西安、南京等城市,城區人口也大幅縮小。只能說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兩者對于城區的界定有所不同,導致城區人口的統計結果存在較大偏差。
綜合兩個版本,我覺得,10個超大城市這點沒有疑義,而特大城市里則應該保留佛山、昆明的。至于新增名單,除了合肥、蘇州,還需加上一座城市,石家莊。
上個月石家莊宣布,據公安部門最新統計,石家莊城區常住人口為540萬人,已達到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對比住建部公布的石家莊城區人口數據(354.85萬),并結合石家莊市轄各區的常住人口數據,我覺得公安部門公布的這一版應該更接近實際。
綜上,目前全國共有超大城市10個、特大城市12個,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城市金字塔的塔尖。
仔細分析這22個超大特大城市的地域分布,其中5個位于長三角(滬杭寧肥蘇)、4個位于大灣區(廣深莞佛)、3個位于京津冀(京津石),另外中部3席(武漢、鄭州、長沙)、西部4席(成都、重慶、西安、昆明)、山東2席(濟南、青島)、東北1席(沈陽)。
長三角憑借5個超大特大城市的數量,成功超過珠三角,榮登首位。
長三角頭部城市在人口上的發力其實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去年全國城市人口增長前三名中兩名位于長三角(杭州、合肥),而珠三角四大城市則皆是負增長。
即便考慮到疫情因素,但總體來看,珠三角地狹人稠,無論是土地開發強度,還是人口密度,都已達到一個高值,再想保持過去那樣的人口高增長,難度越來越大。
事實上,在2018年達到巔峰后,廣深的人口增量已經在逐步回落,2019年更是被杭州超過,由此也終結了廣深持續多年人口增長領跑全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珠三角的人口、產業、經濟數據過于集中在廣深莞佛四市。雖然這些年陸續設立了深汕、廣清等特別合作區,但資源、人口的外溢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在珠三角內部,其余五市的發展與廣深莞佛也存在明顯斷層。
這點反映在人口上,就是其余五市中,除了惠州,沒有一個城市常住人口超過500萬,城市規模普遍都過小,人口吸引力都太弱,無法接棒四大城市成為新的人口蓄水池。
反觀長三角,這些年一體化與擴散化同步推進,尤其是安徽崛起,使得長三角的產業地理邊疆得到了極大拓展。目前,除了已有的5個超大特大城市外,長三角還有寧波這樣市區人口已突破500萬,常州、無錫等市區人口超過400萬的一堆梯隊城市,它們都有望成為長三角超大特大城市進一步擴容的后補成員。
在這些城市的帶動下,2022年,浙江、安徽、江蘇分別以37萬、14萬和10萬的人口增量,排名全國第一、第二和第五。未來,憑借廣闊的土地空間、豐富的城市類型,長三角注定將成為全國人口增長第一大區域。尤其浙江,很可能取代廣東成為外來人口流入量第一大省。
而政策層面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比如全國唯一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落戶,以及一系列高級別峰會、賽事逐漸從一線城市轉向新一線城市,光一個杭州,今年就活動不斷,亞運會剛結束,一帶一路“良渚論壇”又要來了。這些都大大有助于提升以杭州為核心的整個浙江的區域影響力和人口吸引力。
當然,長三角內部城市格局也有不少變化,比如南京的“第二城”地位已讓位給杭州,而合肥蘇州甚至寧波也對其發起了挑戰。
本來,根據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劃定的城市金字塔體系,南京是僅次于超大城市上海的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當時杭州和蘇州合肥一道,還只是Ⅰ型大城市。
但之后杭州又是撤縣設區,將臨安納入主城范圍,又是參與搶人大戰,不僅把落戶門檻降到大專,還發錢發補貼。短短幾年,杭寧位次完全顛倒了過來。不但杭州城區人口(1002.1萬)已經遙遙領先于南京(699.31萬,根據住建部最新版數據),城市等級也從落后一級變為領先一級,成功實現了逆襲。
至于南京能在“第三城”位子上坐多久,也不好說。目前,長三角共有四個城市正在沖擊常住人口千萬大關,包括溫州、合肥、寧波和南京。從近幾年的增速來看,合肥和寧波將是最早過線的。但考慮到寧波城區人口太少,才367.72萬,距離成為特大城市還差了100多萬,剩下的合肥則將是人口“第三城”的有力挑戰者。
過去十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長了131萬,而合肥則增長了191.44萬。雖然城區人口方面,合肥(650.4萬)尚少于南京,但常住人口總量已經于2020年超過了南京。
另外,鑒于南京已經實現全域撤縣設區,而合肥轄區內還包含4縣1市,尤其是肥東肥西兩縣,幾乎已經跟合肥市區無縫銜接,一旦國家再次開閘放行撤縣設區,或者相關部門調整統計口徑,合肥城區人口超過南京或許也就是個時間問題。
事實上,此次蘇州、合肥之所以能升級為特大城市,原因就源自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城鄉分類代碼進行調整,蘇州工業園區五個街道納入主城區統計,而合肥涉及的面更廣,其下轄的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園區的大部分街道,調整后都被納入城區人口統計,涉及人口上百萬。
雖然這三個開發區的主體在行政區劃上屬于瑤海、蜀山和包河三區,但也托管著肥東、肥西、長豐的部分土地。
今年5月,合肥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加快推進國家級開發區‘一區多園’改革,試點部分區縣開發區移交高新區、經開區托管”,引發熱議。考慮到2010年時,合肥曾對新站區進行區劃調整,將原由新站區托管的部分街道和社居委整建制劃歸瑤海區管轄,其中就包括長豐縣三十頭鎮以及肥東縣四個行政村,此次“一區多園”改革,或將幫助合肥在國家嚴控撤縣設區的背景下“暗度陳倉”,變相擴大市區管轄面積,進而增加城區人口。而這對于已經無縣可撤的南京無疑是一種挑戰。
南京,真的該急一下了。
除了扎堆長三角,中西部超大特大城市的成群崛起,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變化。目前22個超大特大城市中,有7個來自中西部。而這背后是內循環新常態下,陸權崛起帶來的城市分布格局重構。
事實上,中西部人口回流的趨勢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有數據顯示,相較2000-2010年這十年,2010-2020年間,東部人口凈遷入量減少了30.29%,中西部向東部的凈遷出量分別減少了29.91%、30.96%,中部向西部的凈遷出量則減少了16.49%。
尤其是2015年以后,中西部向東部的人口凈遷移量減少趨勢更加明顯。隨著人口回流,中西部省會近年來的人口表現明顯優于沿海城市。去年人口增長前十名城市中,除了長三角的杭州、合肥,以及青島,清一色都是中西部省會。
隨著城市能級的提升,越來越多國際性的峰會、賽事也相繼落子中西部。比如成都,8月份才辦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0月份又迎來了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而且不同于大運會、亞運會等都是先在北京或其他一線城市辦過以后,再輪到其他城市續辦,世界科幻大會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就來了西部,來了成都。可見中西部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正在迅速提升。
因此今后,長三角一方面要繼續應對來自珠三角的搶人競賽,另一方面也得花大力氣與中西部的一眾省會城市爭奪人力資源。
當然,這種爭奪不只是頭部城市之間的一對一PK,而是整個區域實力的比拼。長三角真正的優勢在于大中小城市體系所搭配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這其中,三線城市的產業競爭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決勝因素。
最近幾年,在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賽道,常州(新能源汽車)、宣城(光伏異質結)等一批長三角三線城市爆發出了驚人的產業影響力。它們和淄博、榕江等依靠美食、娛樂爆火的網紅城市不同,這些城市擁有扎實的產業基礎,有些甚至是細分領域的冠軍城市。它們和滬杭寧肥蘇等頭部城市一道,共同構筑起長三角巨大且分級的人口蓄水池。而這是中西部所有城市群、都市圈都不具備的。
在可預見的未來,無論是珠三角、京津冀,還是中三角、成渝第四極,大概率都不會再出現新的超大特大城市,唯有長三角,其超大特大城市矩陣將持續擴容。這點也是長三角的最大優勢所在。
以上內容根據被采訪者或其他第三方所提供資料整理,不代表微新創想觀點。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