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掌舵人萬霖,如何一步步走進阿里權力中心?
萬霖成為阿里巴巴合伙人背后,他帶領菜鳥做了三件關鍵的事。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陳鋒,編輯:子夜,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
阿里巴巴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7月23日,阿里巴巴發布2023財年年報,年報顯示,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蔣凡、菜鳥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萬霖,成為阿里巴巴現任合伙人。
圖源阿里巴巴2023財務年度報告截圖
蔣凡及萬霖進入合伙人團隊,同時意味著,阿里巴巴自年初啟動“1+6+N”組織架構調整后,分拆出的6家子公司的一把手,如今全部都已經晉升合伙人之列:
阿里云智能的張勇、淘天集團的戴珊、本地生活的俞永福、菜鳥集團的萬霖、國際數字商業的蔣凡、大文娛集團的樊路遠。
阿里內部對這二人的入選并不意外,有員工表示早已提前知曉此事,而且在許多阿里人看來,”蔣凡和萬霖成為合伙人,是水到渠成的事。“
原因既在于他們分別是阿里分拆后各自集團的核心一把手,更在于他們過去都帶隊交出了不錯的成績。
蔣凡帶領的國際數字商業集團2023年的整體營收到了185.41億元,僅次于淘天業務,其中,阿里國際零售的增速達到41%。
萬霖帶領的菜鳥集團,則是成了阿里2023年增速最高的業務集團,其在過去6個財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了62%。
不過,相較于蔣凡,外界對萬霖這位新晉的阿里合伙人,卻較為陌生。“以前大家覺得中國快遞業最低調的CEO是王衛(順豐創始人),但萬霖感覺比王衛還低調。”此前,一位長期與各大物流企業打交道的品牌負責人曾對媒體這樣說道。
不過如今,隨著進入合伙人之列,萬霖站在了聚光燈下,他在菜鳥做對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接下來將面臨哪些挑戰,都成了被關注的問題。
1、萬霖進菜鳥,一次關鍵轉折
自2013年成立至今,菜鳥的發展歷程中有過四次關鍵轉折。
最近的一次轉折發生在今年上半年,菜鳥先是從阿里巴巴拆分出來,緊接著獲批啟動上市,目標是在未來12到18個月完成上市。再到6月28日,菜鳥集團宣布推出自營快遞品牌菜鳥速遞,正式下場自己做快遞。
最早、影響也最深遠的一次轉折則發生在2014年初,萬霖加入菜鳥任副總裁,負責國內供應鏈、國際等業務。在那之前,他任職于美國亞馬遜總部,擔任其全球物流總監,負責分撥中心、末端優化和全球購等業務。
當時,菜鳥物流剛剛成立,仍處于創業初期的混沌之中。
從2013年5月成立之后的一年時間里,菜鳥在全國不少地方拿地,引起了外界的一些爭議。
外界的討論聚焦于,菜鳥提出了“平臺型物流”的概念,它強調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是物流開發商,但同時又各處拿地,菜鳥到底要做什么?
事實上,當時菜鳥也不知道該怎么走。時任菜鳥CEO的童文紅當時曾對外表示,在沒想明白怎么做的時候,菜鳥只能挑著必須做的下手,“商家最缺的就是各地的倉庫,所以我們就先拿地,但怎么拿,拿了之后怎么辦都沒想明白。”
圖注菜鳥地網服務能力,圖源菜鳥地網微信公眾號
萬霖后來也曾對《中國企業家》雜志回憶起當時加盟菜鳥的細節:
“他們當時都沒有想清楚菜鳥到底能怎么做,也還在摸索階段,但就是這種大家不是有一件很清楚的事情去做,而是有個愿景去打造、去實現,就很讓我心動了。”萬霖提到,就是這樣在馬云、張勇、童文紅的輪番“洗腦”下,他只考慮了一個月,便做出了加盟的決定。
萬霖的加入,為管理層帶去了國際化視野,以及他對物流業的思考,在他的助力下,菜鳥的路徑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先是2014年,菜鳥提出“三網”戰略:
地網,即在全國各個中心區域建設倉儲中心,搭建連通全國的高標準倉儲體系,與合作伙伴一起為商家提供倉儲相關服務;
天網,即建設物流數據平臺、搭建數據工具,打通菜鳥、阿里電商體系、物流公司、商家、消費者之間的數據分享。14年5月,菜鳥推出了“電子面單”,就是一個最直接的動作;
人網,則是同時加快針對消費者的線下實體服務體系的建設,包括進到小區的服務站、自提點等體系。
再到2015年5月,童文紅首次對外解讀菜鳥戰略,稱菜鳥定位于“社會化物流協同、以數據為驅動力的平臺”,她同時明確了菜鳥新的五大戰略:快遞、倉配、跨境、農村和驛站。
也就是說,當時的菜鳥定位平臺角色,連接有倉儲需求的商家和倉配服務商、配送企業,以數據為核心資源,以倉儲為點,對上對下提供服務。
回過頭看,這只是萬霖在菜鳥職業生涯的開端,他還不是菜鳥的掌舵人,但參與制定、規劃了菜鳥早期的核心戰略,幫助菜鳥從混沌走向清晰。
到2017年初,菜鳥易帥,萬霖出任菜鳥總裁,開啟了他菜鳥生涯的第二段,菜鳥,也迎來了新的變化。
2、推進三大關鍵戰略:全球化、數智化、物流產業化
在阿里巴巴官網,對萬霖的介紹是這樣的:
2014年加入菜鳥以來,萬霖統籌打造全球物流產業互聯網布局,圍繞物流的產業化、全球化、數智化,帶領菜鳥核心物流能力建設,在全球物流、智慧供應鏈及配送、末端驛站、物流地產、物流科技等各大板塊形成了服務優勢。并通過開放的行業合作,引領和推動了物流業的數智化升級。
簡單來看,阿里認為,萬霖主導下的菜鳥,核心做好了三件事:全球化、數智化、物流產業化。
時間回到2017年1月,菜鳥進行組織架構調整,萬霖擔任菜鳥網絡總裁,全面帶領團隊負責戰略執行、業務運營。
當時,菜鳥已然成長為全世界最大的物流數據平臺公司,中國有70%以上的快遞包裹運行在菜鳥平臺。
也是在這年9月,阿里投資菜鳥網絡53億元,增資后持有菜鳥股份從原來的47%增加到51%,菜鳥回到阿里體內。阿里同時宣布,將在接下來的五年里繼續投入1000億元,除了繼續投資數據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還將主要用于和物流伙伴共同推進智能倉庫、智能配送、全球超級物流樞紐等核心領域建設。
阿里的注資,在某種程度上為菜鳥的物流征途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給了萬霖足夠大的舞臺。
緊接著的2018年,萬霖主導菜鳥發布了第二個五年戰略:一橫兩縱。
一橫,指的是行業的數字化升級,通過數字化手段,不斷將整個行業全鏈條穿透;兩縱,代表的是圍繞新零售的智慧供應鏈能力、全球化供應鏈能力。
不難發現,自那時至今,菜鳥的整體戰略布局,便一直集中在全球化、數智化、物流產業化上。
比如在全球化方面,萬霖堅持圍繞海外物流樞紐、分撥中心、空運、清關、海外本地物流、海外末端配送等進行長期投入和建設,幫助菜鳥建成了一張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慧物流網絡。
截至今年3月,菜鳥已經在全球布局六大智慧物流樞紐、15座自動分撥中心,服務于進出口外貿的跨境倉庫已經突破100個,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每月有240多架包機用于干線運營,并和全球超過60個口岸合作建立了智能清關系統。
圖源菜鳥官網截圖
按訂單量來看,菜鳥當前已經是國際第四大物流公司,前三家分別是三大國際巨頭UPS、FedEx、DHL。
再比如,在數智化方面,在萬霖帶領下,菜鳥深耕物流科技,從電子面單到供應鏈數字化、快遞數字化、物流自動化、物流無人駕駛、IoT等多個領域,菜鳥都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能力,面向物流、大快消、汽車、工業制造等多個行業輸出數智化解決方案。
3、萬霖,如何帶菜鳥繼續打仗?
2023年,對菜鳥來說是尤為關鍵的一年。
一方面,上市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這意味著,從阿里獨立出來的菜鳥,需要比以往更加透明地面向市場和公眾,這也同時意味著,它需要比以往更加審慎、獨立地應對市場變化。
另一方面,菜鳥在6月28日宣布推出自營快遞品牌菜鳥速遞,直接對標順豐和京東的高品質快遞,試圖以性價比優勢和差異化服務撬動高端市場。
菜鳥速遞能力,圖源菜鳥官網截圖
這也是為什么,5月18日菜鳥宣布啟動IPO時的內部信中,萬霖在內部提到了“二次創業”。他告誡菜鳥人,要保持冷靜和定力,回歸初心,開啟新的創業征程。
“在外界看來,啟動上市籌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對菜鳥人來說,這意味著更大的擔當和責任。我們將面對更多來自社會、客戶的期待,更加透明地面對公眾和市場,也會和更多人分享菜鳥的進展和收獲。企業上市的過程亦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存在各種可能,但是我們不變的是對客戶價值的創造。”萬霖如此寫道。
事實上,如果從整個物流市場來看,菜鳥接下來要走的并非一條坦途。
在國內市場,傳統快遞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多了。
過去的2022年,中國電商成交額僅增長了6.2%,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也顯示,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增速從2013年的61.6%降到了2021年的29.9%,快遞業務收入增速從36.6%降到了17.5%。
這意味著,盡管菜鳥至今仍然通過“三通一達”占領者行業50%左右的市場份額,還推出了自營的菜鳥速遞,但隨著存量競爭越來越激烈,菜鳥在國內會長期陷入一場焦灼戰事。
在國外市場,菜鳥此前的表現有一定亮點。現在國際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0%。去年第四季度,菜鳥營收同比增長了18%,阿里在財報中指出,增長主要是源自海外,一方面是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每單平均收入增加了,以及對消費者物流服務的需求也增加了。
但如何持續以高速水平增長下去,是個難題。越來越多物流企業加速出海、與國際巨頭的競爭愈發激烈等等,都將成為菜鳥要面臨的挑戰。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今年一季度,菜鳥經調整EBITA虧損3.19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9.12億元有所收窄。
雖然收窄的信號強烈,但從菜鳥透露出的國內外市場布局來看,對各種物流要素進行投入,依然會是菜鳥接下來的持續動作。
在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萬霖指出,菜鳥將聯合速賣通在今年年內正式推出“全球五日達”國際快遞快線產品,從重點國家市場開始,逐步讓跨境包裹實現5個工作日送達。
除了國際快遞提速外,他還指出,今年菜鳥還將在海外重點區域物流能力、國內供應鏈多層次產品及國內快遞升級等方面做重點投入。其中,在海外重點區域物流建設方面,菜鳥將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海外重點市場深入運營關鍵物流要素,以每年1-2個國家的節奏建設海外本地物流網絡。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賺錢的速度趕上花錢的速度,對即將上市的菜鳥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萬霖真正的考驗,也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