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欧美精品不卡,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小视频,成人免费黄色大片,欧美+亚洲+精品+三区

6000萬輛的潛在市場,電動摩托開始崛起

“電摩也能跑出特斯拉那樣的創新企業”。

圖片

微新創想(ID:ichuangyebang)原創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題圖丨達芬騎

“現在(創業)做電摩,正是好時候。”

從事智能電驅業務的“赤兔驅動”創始人吳道賢說,汽車領域的電動化紅利正在向ebike、電摩領域外溢,最終也會有特斯拉那樣的“新勢力”。

投資者也開始押注電摩。

6月初,智能電摩研發商“派電科技”A輪獲得了來自“和高資本”的億元級人民幣投資,其去年初近億元人民幣的Pre-A輪投資則來自聯想創投。

圖片

某一線投資機構相關人士稱,全球摩托車市場容量大概在6000萬輛左右,其中大約92%-95%屬于燃油摩托,所以電摩替代潛力很大。

吳道賢告訴微新創想,和電動車產業鏈類似,中國的電摩產業鏈也屬于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可以兩條腿走路,比如出海”。

圖片

一線投資機構布局

尋找電摩特斯拉

電動摩托車并不是以前那種可以不掛牌照的“電瓶自行車”,而是事實上的機動車,需要持證騎行。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區分電瓶自行車和電摩的最簡便方式,就是看有沒有“腳踏騎行”功能——車子沒電了還能像自行車一樣蹬著走,就是電瓶自行車,否則就屬于電摩。

電摩又分為兩種,分別是輕便電摩和電摩,其中前者時速不能大于50公里。

圖片

最近幾年新成立的電摩企業,多數都選擇做中高端電摩,也因此受到風險資本的關注。

睿獸分析信息顯示,吳道賢創立的赤兔驅動兩年前就獲得了來自險峰K2VC的天使輪融資,目前也在推進新融資。

他表示,投資機構基本上也是順著電動汽車的演進路徑來進行布局,包括整車廠和產業鏈。

從時間線角度看,去年下半年以來,電摩投融資事件有加速趨勢。

2022年9月,“鯊灣科技”完成由麥星投資領投的千萬美元級A輪融資,前者已經布局了東南亞和歐洲業務。

去年底,“Horwin號外”也完成億元級人民幣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XVC。

今年3月份,東南亞電摩品牌“SWAP”完成千萬美元級別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活水資本”領投,其他投資機構還包括Kejora-SBI和New Energy Nexus,等等。

算上本輪,SWAP已經在成立不到兩年時間內完成了多達4輪融資。

另一個明星電摩項目“達芬騎動力”,也完成了6輪融資,其最新一輪融資的參與方包括新暉資本。

該公司官網顯示,其首款產品DC100的“整車意向金”為17.77萬元,目前已經接受預訂。

這也讓其估值大漲。

圖片

達芬騎DC100

2021年5月底完成的天使輪,達芬騎估值5億,據稱其曾在今年4月份推進新一輪融資時,估值已經飆升到80億-100億人民幣。

另外,“摩獸出行”、One Moto也都在今年完成了新一輪融資。

不完全統計顯示,包括險峰K2VC、盈科資本等知名機構,都已經布局電摩賽道,尋找電摩行業的特斯拉。

圖片

電摩崛起

哈雷把相關業務打包上市

在電摩“新勢力”崛起時,和汽車行業類似,傳統電摩玩家也沒閑著。

傳統電摩差不多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電動兩輪車轉型電摩,比如雅迪、愛瑪等,另一類則來自于燃油摩托車制造商。

6月初,雅迪與保時捷合作,在歐洲推出了一款售價高達6000歐元(約合人民幣4.5萬元)的電摩,這款車的單次充電最大續航里程達到了80英里(約130公里)。

圖片

迪在與保時捷聯合開發的VF F200電動摩托車

另一個電動車巨頭愛瑪,差不多兩年前就擲下10億,在浙江臺州搞電摩項目。

臺鈴也和泰國合作,以在東南亞推進電摩業務。

除了這些電動兩輪車廠家大舉進軍電摩之外,傳統燃油摩托車玩家也在加速布局。

國內摩托車上市公司“春風動力”,已經制定了和汽車行業類似的“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戰略。

但最激進的也許是哈雷。

去年9月,哈雷戴維森的電動摩托車部門LiveWire,以SPAC形式上市,成為美國第一家公開上市的電動摩托車公司,目前市值約20億美元。

另外寶馬集團已經表示,到2030年其都市出行系列將全部電動化。

作為典型的日系摩托車玩家,本田和日本汽車在電動化方面的謹慎姿態很像。

這不難理解——本田想保住現有賺錢的燃油車業務,同時也在一個相對更長的時間內實現電動化(本世紀40年代中期停產燃油摩托車)。

可以預見的是,傳統電摩玩家將會和“電摩新勢力”有一場無法避免的競爭。

但在吳道賢看來,新勢力并不怵這些傳統摩托車玩家。

圖片

電動汽車淘汰賽開始

電摩進入快速發展期

“電控方面技術門檻比較高”,吳道賢說,做電摩的電控研發需要跨界人才,這對傳統電摩玩家來說比較難。

他指出,電摩市場火爆的原因,在于其比電動車小,卻又比電動自行車大,而且替代效應明顯。

圖片

另外市場規模也很可觀,最高可達6000萬輛。

“國內國外可能各占一半。國外主要是歐美,以及日本、印度、東南亞等”,他認為,到2027年電摩滲透率有望達到20%。

號外聯合創始人兼COO劉平也表達了類似看法 ——2027年中國電摩滲透率將從目前的20%上升至50%,海外市場也將在未來幾年內也將提升到20%~30%。

吳道賢指出,電動汽車的發展,使動力電池的規模化效應逐漸顯現,電池成本開始下降。

“這種成本下降的紅利傳導至電摩,可能需要2-3年”,他表示,電動汽車現在已經逐漸進入淘汰期,電摩剛好邁入快速成長期,“即便2030年之后,電摩依然會高速發展,因為摩托車行業的電動替代已經不可逆”。

對于國內的電摩政策,他認為不算友好。

“法律層面其實沒有什么障礙,主要是一些城市可能會‘禁摩’。”他稱,這也是一些電摩初創企業把業務重心放在海外的原因之一。

而且跟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類似,電摩產業鏈也很能打。“國外用戶關注車子的性能,這正是我們的強項,也跟之前發動機時代的競爭邏輯完全不同,目前我們接到的詢單、報價都是成倍增長”。

前述一線投資機構相關人士也表示,投資人關注電摩,主要跟出行場景有關。

“比如在下沉市場,普遍存在著打車不劃算、騎車又太遠的出行場景,這就是電摩的機會。”他說,東南亞等地本來就是摩托車的主要市場,現在面臨著電動替代的趨勢。

吳道賢說,他完全相信電摩也能跑出類似于特斯拉那樣的創新企業。

圖片

圖片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