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怎么成為微博之王的
華為、蘋果、特斯拉,爽文人設三板斧。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王曉玲 羅立璇,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這幾天,多年堅持在微博上價值輸出的理想汽車,終于成了同行口中的微博之王。
6 月 17 日,有博主曝光了長城汽車在股東大會上對同行的評價。
“在用戶運營方面,我們看到蔚來的領先;在社交平臺營銷方面,我們看到了‘微博之王’理想;在智能駕駛領域,我們看到了小鵬的技術深耕;面向海外,奇瑞的成功促使我們加快步伐;新勢力的直營模式讓我們對銷售模式得到啟發;而極氪對產品的細節把控,讓我們對自身的產品重新審視 。”
估計長城的說法,有部分原因是針對李想微博上關于長城魏牌藍山的相應發言,“藍山什么的隨便搞,我們根本不在意”,“那仨瓜倆棗的銷量,有啥可干的?被迫害妄想癥呀?”
不過,diss 同行只是理想在微博上的牛刀小試。無論是明星還是企業,社交媒體運營的最高價值體現在建立人設上。李想前兩天的一條微博,就精準擊中了我朋友圈里的一些中年人。
這篇兩千多字的微博,和長城汽車的發言一樣,內容都是如何向佼佼者學習。
在微博里,李想把華為立為新偶像,說去年問界 M7 上市,把理想打殘了,不得不提前停產理想 ONE,發布理想 L8。于是公司上下全員學習華為,升級矩陣型組織。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包括L8在內的理想三款新車,今年賣得很不錯。
這個努力人設感染力很強。一位朋友轉發的時候說,“做企業就該如此,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任何困難都可以跨過”。
按這位朋友的邏輯推演,學習能力超強的理想接下來只要向比亞迪學習,那混動產品還有幾倍增長空間;再向特斯拉學習,今年 Q4 發售的純電動車穩了。
這讓我想起氣功熱時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村口老王相信,在地上挖個坑,往外跳就可以練輕功:每天都把坑挖深一寸,假以時日,他一定能穿房越脊。
只能說,邏輯的力量真的很強大。
我這么real,不會騙你的
傳統汽車廠商在社交媒體運營上與新造車的差距很明顯,就在嘴理想的前幾天,長城汽車剛剛宣布,從集團到子品牌全部 17 位高管集體入駐微博。
魏建軍沒有在這個 17 位高管名單里,他早在 2011 年就注冊了微博,目前已經有 25.1 萬粉絲,不過十幾年來他一條微博未發,僅靠頭像和 title 吸粉。
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前幾年另一家自主品牌車廠曾經組織高管學習過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除了微博運營,他們對理想、蔚來這些公司老板用本人賬號與用戶溝通,十分感興趣。
李想早就在微博上玩得如魚得水,也是新造車幾位老板中最成功的。
目前蔚來 CEO 李斌的微博粉絲數 50.6 萬,發布的微博數量 377 條;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的粉絲數是 114.2 萬,微博數量 1474 條。
而李想的粉絲高達 214.9 萬,發布微博的數量超過一萬條。更不用說,李想熱衷于回復粉絲留言,精彩內容往往出現在互動中。
李想真實的微博內容,這幾年在整個社交媒體上越來越稀缺,明星逐漸只發廣告,大V們也越來越謹慎,理想汽車的老板除了認真給自己家產品和增程技術站臺,同時也認真 diss 同行和網友。
這個真實的人設十分吸粉,不過不時有人擔心,李想對技術的看法,以及對網友、同行的態度甚至表達方式,會影響企業品牌形象。
比如,針對網友的一條轉發評論,李想回應“純屬放屁”。又比如,針對汽車博主稱從理想汽車獲得商單收入高達 30 萬元,李想不光 diss 對方“造謠!”、@ 理想汽車法務部,要求處理造謠者,還順便曝光了行業內品牌營銷吃回扣等內幕。
2020 年 4 月,財政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將價格標準劃在了 30 萬元以下(含 30 萬元)。這個補貼門檻,剛好把部分處在高端定位的國內品牌卡在了門外。
當時理想只有一款產品理想 one,是當年 30 萬元以上國產車型銷量冠軍。李想認為,“設計 30 萬的補貼門檻,基本上是精確地助攻特斯拉來打殘國內的純電動品牌。你只需要換位想一下,如果你是特斯拉,你接下來會如何對策和定價,就知道什么叫滅頂之災了。”
在汽車行業,很少看到有類似做法。總之,圍觀李想的微博,有時會奇怪,他的微博為什么沒有被公關部沒收,有時又覺得,他這幾年可能把幾輩子的氣都生完了。
當然,這種 real 人設,的確非常吸粉同時能增強輸出內容的可信度。
李想今年開始系統公開理想汽車的公司理念和愿景,樹立理想的人設。今年 3 月,李想在春季媒體溝通會的演講中提出,到 2030 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對標特斯拉與蘋果。
6 月 13 日,李想又在微博中,梳理了公司的核心驅動力。李想強調理想團隊核心的驅動力不是產品,而是成長。具體方式是一邊向對手學習,一邊是實戰訓練,也就是 Learning By Doing。
至于學習的目標,李想有一個很長的名單。
回到被長城“封王”,李想在微博回應,“可惜了,無法收購微博……這么大一個金礦,只有 36 億美元的市值,比汽車之家都便宜。”
這很難不讓人想到馬斯克,從另一個“微博”暫時退隱的 CEO 。
踩中了風口,還是跟對了風向?
李想和馬斯克共振不是第一次了。例如今年 3 月,李想提出對標特斯拉與蘋果的同一天,馬斯克也放了一個大招,要加快地球全面電動化的進度。
當然特斯拉不是理想唯一的學習榜樣,在特斯拉、華為之前,理想還向 BBA 學習了 4A 店選題和銷售能力,向比亞迪學習了組織和操盤能力……
不過,在外界看來,理想曾經共振的不僅僅是特斯拉,還有剛剛杯葛了比亞迪的長城汽車。
如果說華為和 BBA 是理想在經營過程中,學習了對方看不到的管理和運營能力,那么從長城那里借鑒來的就是看得見的產品定位和規劃方式。
理想從成立到去年三款新車上市,曾長期只靠理想 ONE 一款車打天下,并連續霸占中大型 SUV 銷量冠軍。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長城的養家神車哈弗 H6 。
去年,理想一口氣放出的三款新車,被認為是同款車的“復制粘貼”。
3 款車型都是大型增程 SUV ,外觀看來十分相似,區別在于從 20 萬到 40 萬的價位和相應的不同配置。這種把切條改成切絲的產品規劃,長城和再早之前的奔馳、大眾也玩過,被稱為家族化設計或是套娃。
在新車上市后,關于理想汽車的爭議又多了一個。“增程是不是落后技術”吵了幾年還沒吵出結果,又開始擔心理想“靠套娃能夠走多遠”。
歷史早已證明,套娃對于在某個細分領域占有先手的企業來說,能夠最大化的提升生產線利用效率,同時將一個已經有了優勢地位的產品區間,用系列產品完全占領,滿足各種細分需求,將這個市場空間吃干抹凈。
其實這些爭論對于理想來說,根本問題是增程式全尺寸 SUV 盡管這兩年抓住了家庭用車增長紅利,但從長期來看,這到底是跟對了汽車消費的風向,還是僅僅只是一個時間窗口有限的風口?
特別是汽車產業目前正在處于重大的變局和機遇期,這個問題無法回避。
2009 年,長城放棄轎車線,專注于當時只有 5% 市場份額的 SUV 領域,3 年后成為自主品牌銷冠。長城汽車當年抓住了 SUV 崛起的市場機遇,這是一個直到目前仍在持續的消費風向變化,而增程式汽車是否這樣的前景?
三年前,大眾汽車中國 CEO 馮思翰說:“ 增程式電動車從整個國家和地球的角度來說,簡直是胡說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 ”。
2020 年,李想對反對增程式路線的人回應,“ 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 XX,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請問,他們 TMD 搞出來屁技術了?讓一群毫無用戶思維,完全不關心用戶的這幫人,天天的研究技術路線,TM什么技術路線啊?胡說八道!”
理想以及華為等增程式支持者,最有力的反駁依據還是銷量。
今年 5 月份理想汽車共交付 28227 輛,同比增長 146%。上周單周銷量也有 8400 輛,這個成績和比亞迪不能比,但遠超其他排在榜上的新勢力品牌(還有些品牌也自認為新勢力,如廣汽埃安,則沒有被排進去)。
但這依然無法回答增程本身的問題,新產品線+學習能力則可以。理想 4 月發布了“ 雙能戰略 ”,按照規劃今年 Q4 將有純電車上市。
全員跟進混動
從邏輯上來說,擅長學習的理想干好純電動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市場總是瞬間萬變。理想雙能戰略的另一極,混動市場也已經不再藍海。
理想大獲成功后,增程式技術路線便擁有了大批擁躉。截至目前,已經有問界、嵐圖、哪吒、零跑、長安深藍等新能源品牌相繼進入增程式技術賽道。自游家也曾宣布要進入增程,但現在已經陷入困難。
增程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倒退,是因為增程需要用汽油來發電,把發動機變成了發電機,并且需要從化學能轉化為動能再轉化為電能,能量效率不但更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沒有減輕。
但在電動車基礎設施還未完善的當下,人們終究會對現實低頭,畢竟除了長途焦慮以外,相對于需要復雜變速箱的混合動力車而言,增程式汽車的技術門檻更低,不需要投入太多研發成本;而且,考慮終端銷售價格也更便宜。
在戰成一片紅海的新能源市場里,能便宜幾百都是優勢。
比如零跑在 2 月上市的 C11 增程版車型,就比純電版車型要便宜 2.6 萬元。“成立之初我們是專注于做純電的,但是隨著電池整個上游材料的上漲,包括電池成本的上漲,以及用戶也反饋純電還是存在里程焦慮,所以我們在純電基礎上,立項開發了增程”,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兼董秘敬華解釋。
而比亞迪所引領的混動技術路線,則在今年競爭更加白熱化,呈現出比增程更強的增長勢頭。
5月上市的比亞迪宋Pro DM-i冠軍版,官方指導價13.58萬元—15.98萬元。
目前,比亞迪混動車型銷量已超過純電車型,成為其銷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4 月,比亞迪乘用車銷量達 20.95 萬輛,同比增長 98.59%,環比增長 1.6%。其中,純電動銷量達 10.44 萬輛,同比增長 81.81%;插電式混合動力銷量達 10.51 萬輛,同比增長 118.64%。
4 月上海車展上,長城哈弗則推出梟龍 MAX,吉利銀河首款智能電混產品銀河 L7 也完成亮相,和比亞迪宋 PRO 短兵相接。另外,這些車型的價格都鎖定在了 14-17 萬,從此前的 20 萬進一步下探。
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在車展上明確指出,“插混產品要走主品類,主價格,主級別,影響主流大眾消費者。”廣汽豐田的雅閣、東風日產旗下的啟辰品牌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插混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現在依然是插混市場毋庸置疑的王者。2022 年,僅比亞迪一家的插混車型就賣出了 94.6 萬輛,占據 62.32% 的市場份額。很多品牌都希望能搶下這塊肥肉。
但無論如何,業內對于插混車型的觀點已經完全改變,它從曾經公認的“過渡性產品”,成為今天的“決定性產品”。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2 年純電動汽車銷量為536.5 萬輛,同比增長81.6%;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為 151.8 萬輛,同比增長 151.6%。2023 年 1-2 月,純電動汽車銷量為 66.2 萬輛,同比增長 8.4%;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為 27 萬輛,同比增長 68.6%。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變化,電動車仍然保持整體增長,但純電動車的增速大幅下降,同比增速從 2021 年的 162% 下降到了 2023 年 1-4 月的 18.1%,而插混車型正在高速增長,今年 1-4 月同比增長 96.8%。”
奇瑞汽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捷途汽車總經理李學用甚至斷言:“燃油決定生存,混動決定生死,電車決定未來。”
對于理想汽車來說,銷量加持的努力人設考驗即將到來,接下來穩住混動江山,做好純電產品,才能有未來。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