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欧美精品不卡,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小视频,成人免费黄色大片,欧美+亚洲+精品+三区

河南食品,中還是不中

河南省盡管涌現出一系列食品大牌,但整體上產業附加值偏低,沒有跟上新消費趨勢。預制菜或將成為河南重建輝煌的機會。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辛曉彤,編輯:余樂,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

6月中旬,河南省的麥收工作基本結束。由于遭遇了十多年來最嚴重的“爛場雨”天氣,今年河南小麥正常成熟收獲受到極大影響。搶收小麥的進展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因為河南的小麥產量常年占據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糧倉”。

以糧食產區為依托,河南的土地上也孕育出不少大型食品企業:既有雙匯、三全等老牌明星,也有衛龍、蜜雪冰城、鍋圈食匯等新潮品牌。中糧、華潤、旺旺、康師傅等眾多大型食品企業也都在河南設有加工基地。

然而,河南食品工業似乎也在經歷自己的“爛場雨”。這個省曾長時間占據全國食品工業第二大省的位置,僅落后于山東,然而近三四年的時間,河南的食品工業基本原地踏步,排名則不斷下滑。到2021年,河南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收僅排名全國第六,被四川、廣東、福建與湖南超越。

同時,一些當地的知名老品牌,例如伊賽牛肉、雛鷹農牧、科迪乳業等等,紛紛面臨退市、重整甚至破產清算。河南食品業內把這種現象稱為“龍頭斬”。

河南食品,中還是不中插圖

河南食品,中還是不中插圖1

(河南省規上企業營收常年占據第二的位置,2019年-2020年落到第五位,2021年下滑至第六位;利潤總額更是一路下滑,2021年落到第五位。)

曾經輝煌的河南食品工業發展史,筑立起中原乃至全國食品生產的根基,如今卻陷入了高增長之后的平緩和低迷。產品附加值偏低,以及對市場變化不夠敏感,都是阻礙河南省食品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河南省仍有相當數量的食品龍頭企業處于價格、規模、勞動要素投入的低層次競爭階段,整體上的高質量發展態勢還沒有充分呈現。” 河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健表示。

優勢:地利人和,龍頭企業帶來集群效益

說起河南的食品工業的特點,一個非常合適的例子就是酸辣粉。疫情期間,速食酸辣粉成為不少人的宅家必備良品,但很多消費者或許不知道,這個誕生于川渝地區的名小吃,發貨源頭或許在河南通許。

根據河南省食品工業協會2022年5月統計顯示,全國80%以上的酸辣粉出自河南。通許縣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酸辣粉生產加工基地。

原因很簡單。首先,酸辣粉的主要原料是紅薯,而河南省是國內最大的紅薯產地之一。其次,河南有著完整的粉面類速食生產鏈,這還要得益于白象、康師傅等方便面品牌打下的基礎。

類似的劇情早已有之:衛龍的辣條是很多年輕人的心頭好,雖然這個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的小吃起源于湖南,但衛龍卻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企業。

河南食品工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自然優勢。從源頭看,河南在國家糧食生產中處在戰略地位。2022年河南糧食總產量6789.4萬噸(國家統計局數據),幾乎占全國的10%,播種面積1078萬公頃,兩個數據均落后于黑龍江省排在全國第二,但每公頃產量6299.1公斤,超過東北黑土地。

在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河南的食品工業多年來集群式發展,已擁有完善的設備、包裝、物流體系,形成了全產業發展鏈條。在此基礎上,河南走出了眾多大型食品企業。

圖片

第二個發展壯大的原因,得益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例如雙匯、三全和思念。雙匯集團是當前全國規模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2022年實現營收625.76億元;三全在速凍食品的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30%,2022年營收74.34億元。根據《中國經營報》提供的數據,三全、思念這兩家公司在全國速凍食品市場中的占有率超過60%。

龍頭的競爭給河南食品工業帶來了蓬勃的生命力,河南上下游產業鏈配套設施逐步成型,搭配倉儲、物流等,集群效應日益顯現。“中國食品名城”河南漯河采用“工廠+種植養殖區”模式,農產品送到食品加工廠甚至都不必出園區——圍繞輔料種植園,雙匯、衛龍在周邊建廠,輔料加工成香料、調味品之后,直接送到火腿、辣條的車間里。

除了催生當地食品公司的起步,便利的環境還吸引了國內外各大食品企業,日本火腿株式會社、香港華潤、中糧集團、旺旺集團、江蘇雨潤、康師傅、老干媽等企業紛紛在漯河設廠,建立起正向循環。

不斷培育優勢產業是河南食品工業發展的寶貴經驗,近年來形成肉類、面及面制品、速凍食品、調味品、餅干和休閑五大特色食品產業。

到了今天,河南的食品品牌仍保留中原企業的特點,借助供應鏈優勢,上下游鏈條打通,走生產-配送-加盟的模式,例如正在排隊上市的蜜雪冰城,公司就自設工廠、倉儲、物流,從而在各個環節降低成本。

同樣排隊上市的鍋圈食匯更是充分利用了產業集群的優勢,公司并沒有像蜜雪冰城以及2022年底上市的衛龍一樣大規模建立工廠,而是整合了超過279名食材供應商,提供755個SKU(招股書數據),自己控股的工廠只有三家,參股一家。而這近300名食材供應商,每一個基本只提供一種品類。

依靠鍋圈這個出口,創始人楊明超在鹿邑創辦了澄明食品工業園,“每一家企業只生產一個品類,有的專門做番茄、辣椒,也有專門做肥腸、雞翅、丸子等。”截至2022年7月,工業園落地8家企業,還有2家處在建設中。

龍頭競爭帶動了河南食品工業蓬勃發展,成為河南省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根據河南統計局數據,2022年,河南省食品產業利潤總額以423.46億元位列第一,第二是裝備制造產業(415.01億元)。

站在省內,河南食品工業仍然是拉動省內經濟發展的巨型馬車,像個優等生一般年年上交成績提升的答卷。然而將其放在全國橫向比較,河南食品工業卻感受到了焦慮。

問題:產業鏈“頭重腳輕”,缺乏對市場的重視

2019年是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的轉折點,當年該行業總營收出現了-3.7%的負增長,在全國的排名中從第二名滑落到了第五名,2021年又下滑到第六位。總利潤也從2019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21年的第五位。

周健提到,2018年國家下大力度去杠桿,一些走傳統經營路線的老企業融資不再容易,企業的資金存量不足以支撐大盤,導致資金鏈斷裂。河南的一些食品龍頭企業營收利潤一落千丈,在生死線上徘徊。

2019年,“中國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因無力還債被摘牌退市;同年,河南第一家上市乳企科迪乳合并重整,后來被國資“收編”;2022年,河南伊賽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清算,這家企業曾是業界公認的“牛肉巨頭”,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供應商。

公司困境是產業發展遇阻的最直接體現。這幾家公司有著共同特點——產能過剩、產品落后、科技含量低、盲目擴張,這些總結為一點,就是對消費市場沒有清晰的把握。

這也反映了河南食品工業“頭重腳輕”的現狀。周健認為,一直以來,河南食品業發展的觀念都是“產供銷”這條路徑——產是第一位,銷排在最后。但實際上,這些年食品領域競爭加劇,都是在教育企業如何適應市場、渠道為王,行業發展已經潛移默化地轉變為“銷供產”了,以市場帶動供應,進而帶動生產。

廣東省和福建省食品工業快速后發居上,一大原因就是對市場的敏銳度很高,不光是國內市場,更重要的還有海外市場。相比之下,河南雖然也有優勢的交通區位,但更像一個物流中心,落后于市場變化。

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西三認為,河南的食品工業沒有跟上新消費的崛起。“年輕一代成為新消費主力,植物基、植物肉、新茶飲、低度酒、輕食等品類品牌不斷出新,漢口二廠、北冰洋等老品牌煥發新活力,良品鋪子、元氣森林、茶顏悅色、百草味等新品牌強勢崛起,一大批新品爆款搶占Z世代心智。”

趙西三也提到,近些年河南涌現出一批新的食品品牌——衛龍辣條、千味央廚、蜜雪冰城、鍋圈等等,他們都是以市場為導向,拓寬渠道,進而帶動生產。但整體上,河南的食品企業沒有跟上新消費趨勢,“老品牌年輕化不足,新品牌成長性不夠。”

這與河南的歷史戰略地位有關。周健提到,作為中國的糧倉之一,河南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糧食安全,這也讓農業在整個食品生產鏈上最有發言權,政策傾斜、資金補貼,使企業形成政策依賴和路徑依賴,圍繞第一產業做工作,忽視了食品業是一個綜合一二三產的綜合產業,變相阻礙了企業的市場化發展。

劉晨認為,河南目前在做的新一輪嘗試——例如打造各類特色產業園、酸辣粉之都、預制菜之都等,多數仍然是重生產、輕市場的手段。“大多數產業園的布局仍偏重重資產,依靠當地政府補貼,但市場端的建設仍然較弱,跟不上消費節奏。”

“河南就是路走得太老了,不夠新。”劉晨總結。

難處:精加工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

除了對市場的忽視,河南食品工業的產品附加值一直難以提升,也是削弱其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將食品工業四個行業拆分來看,去掉各省比較平均、對比度不強的煙草制造業,除了廣東省在各個行業全面超過河南省,其他省份均是在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這一單一行業超過了河南,尤其是四川省,2021年酒飲茶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收超過4000億元,是河南的5.6倍。

河南食品,中還是不中插圖3

四個行業橫向對比,酒飲茶制造業的附加值更高,而農副食品加工業的附加值偏低。河南食品一直以來都是以糧食制品和肉制品為主導,糧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麥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豬為原料。從數據來看,河南省農副食品加工業比重仍占50%以上,產品結構處于低端水平。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提到,河南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8%,精深加工僅占農產品加工的20%左右,60%以上農產品加工副產物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這也指向了河南食品工業的特點:仍以初加工產品居多,精深加工產品較少,高新技術產品少,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

事實上,河南曾經也是酒飲茶產業大省,“豫酒”曾是影響全國的知名酒種,其發展高峰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如今豫酒逐漸沒落,河南市場被外來酒企瓜分,本土白酒式微,周健將其形容為河南食品工業發展的“結構性塌陷”,豫酒產業沒有得到扶持,傳統企業被市場淘汰,新企業尚未發展起來。

如今,河南逐漸成了全國的原材料供應基地,提供五糧液的原糧、老干媽的辣椒、甚至還有一些精制面粉品牌的小麥。明明在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中占據重要地位,河南卻始終難有姓名,除了一些大型企業,河南中小食品企業很難賺到深加工的錢。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振杰認為,河南省對食品深加工的引導性還不夠,尤其在食品消費個性化、食品品牌多樣化的時代,附加值低的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

河南食品工業經歷了一個高附加值發展的空窗期,當其他省份在深加工領域發力時,河南仍然以農業養殖種植為主。深加工企業盯上了河南的優質原糧,很快將市場瓜分,留給當地企業發展的空間并不多。

洛陽市委黨校工業創業創新教研部副教授劉榮利認為,研發和創新力度低是制約河南食品深加工的因素。河南的食品裝備制造業產品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均較低,整體研發能力不高,一些關鍵技術和設備仍依賴進口。

劉晨提到,河南食品企業仍是以小企業和小作坊為主,由于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很難提供精加工產品,加之能耗大,整體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并不高。

此外,河南省食品工業發展也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周健認為,河南食品工業的代際傳承有些脫節,年輕企業家中并未涌現領軍人物。劉晨則認為河南食品工業發展的理念還停留在上一輩的認知中,缺乏新觀念、新理解。

前路:能否借預制菜產業彎道超車?

無論河南在競爭中“掉隊”的原因是什么,當下似乎都有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搞預制菜。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到發展預制菜產業,這是預制菜產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研究制定《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明確了預制菜升級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推廣“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等產業模式。

在艾媒金榜最新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各省預制菜產業發展水平排行榜》中,廣東、山東、河南分別以94.38、92.39、84.87的產業指數位列前三。

預制菜的提法雖然是這兩年興起,但河南對其并不陌生,速凍湯圓、速凍水餃的米面類加熱半成品本身就是預制菜的形式之一。實際上,三全食品早在10年前就盯上過冷藏領域的預制菜產業,董事長陳南認為,在餐飲行業增速超過零售行業的情況下,三全的渠道應該由2C轉向2C和2B并行,且冷藏食品未來的發展空間將大于冷凍食品。有鑒于此,2014年,新業務板塊“三全鮮食”上線,產品以自動售賣機的形式承載。

但是,那些年也是外賣正在興起的時期,三全的售賣機模式并未走通,公司也于2016年將其下架。但三全鮮食供應鏈的核心業務保留了下來,轉型為711、全家、瑞幸咖啡等終端門店供應簡餐。脫胎于思念食品的“速凍供應鏈第一股”千味央廚(001215.SZ),也成為百勝中國、京東、絕味食品等品牌的供應商。

經歷了多年發展,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既有食材和生產的優勢,同時也具備速凍鎖鮮、冷鏈物流、信息網絡等技術應用和設施配套,有著高度的工業化基礎。陳振杰認為,這是河南省的優勢。

“在發展預制菜上,如何將優勢轉化為勝勢,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要有‘熱潮之下理性思考’的定力,要前瞻性地做好規劃引導。”陳振杰表示。

但預制菜本身也面臨食品安全、同行競爭、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周健提出河南應該改變“預制食品”一哄而上的跟隨戰略,超前研究、發現其中能結合地方優勢的細分賽道。

劉晨提出,蜜雪冰城、巴奴、鍋圈等之所以出圈,除了商業運營能力,再就是借助年輕化、多元化的營銷手段。“一方面要利用好傳統的經銷商渠道,另一方面也要運用好傳播工具,針對不同消費人群推出不同產品,精準推送,提升消費者購買欲。”劉晨表示。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