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傳赴美上市,SHEIN的“秘密”公開化
各種IPO相關的傳聞絕非是空穴來風。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Alter聊科技(ID:spnews),作者:顧青云,編輯:沈菲菲,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
“SHEIN已秘密提交材料,申請在美國上市”的消息不脛而走。然后則是熟悉的劇情,SHEIN官方對傳聞矢口否認。
作為國內最受矚目的明星獨角獸,SHEIN已經多次傳出將赴美上市。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前后,此后每年都會出現SHEIN籌備上市的報道。即便官方的態度耐人尋味,但IPO已然成了這家跨境電商新貴的“公開秘密”。
對于SHEIN的上市,似乎只剩下時間和時機問題,可透過表象再深挖一層的話:上市并不是什么稀缺話題,為何SHEIN的IPO之路被如此關注,以至于劇情越來越撲朔迷離?
01 當SHEIN開始改善形象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聽其言而觀其行”。SHEIN官方對上市傳聞不予置評的背后,卻早已開始了一場有計劃的行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SHEIN身上最鮮明的標簽都離不開神秘二字。創始人許仰天屬于“內生型”的風格,拒絕任何形式的外部曝光,不管是同行交流,還是媒體采訪。即使SHEIN的市值一度高達千億美金,外界對其仍知之甚少。
變化出現在2022年下半年。英國知名時尚媒體Drapers對SHEIN進行了獨家專訪,采訪對象是SHEIN全球政府事務負責人Leonard Lin,曾在淡馬錫負責公共關系事務。對于這樣的轉變,Leonard的解釋是外界對SHEIN有誤解,尤其是對SHEIN業務模式的誤解,并承諾未來會披露更多的信息。
如果說接受采訪是SHEIN不再保持神秘的開始,2023年2月份發送給投資者的運營文件頗有些“秀肌肉”的味道:SHEIN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585億美元的年營收,遠高于2022年的227億美元,并于2023年內上市;預計到2025年,SHEIN的商品交易總額將增長至806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174%。
幾乎在同一時間,SHEIN不斷為沖刺上市做準備:Bear Stearns前投資銀行家Donald Tang擔任SHEIN執行副董事長,主要負責IPO事宜;同期有傳聞稱,SHEIN已經聘請了美國銀行、高盛和摩根大通負責IPO工作。
進入2023年5月份以后,除了與IPO直接相關的動作,SHEIN也在有意改善其在美國市場的品牌形象,涉及設計版權、環境保護、商業模式、工人待遇等多個焦點課題。
比如SHEIN官微在5月16日發布消息稱,將與美國可持續時尚企業QUEEN OF RAW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采購其他品牌的服裝過剩面料進行再利用,減少原材料使用和全新面料消耗,致力在2050年前實現全面可循環愿景。而在稍早之前,有國外媒體在報道中揭示了SHEIN的生產過程不夠環保、工廠員工工作強度大等問題。
再比如SHEIN官方微信號在6月26日發布的消息,將推出“希有引力”計劃,從一直主打的女裝品類擴張至鞋包首飾、美容彩妝、家居用品、運動產品、3C用品等全品類。有媒體在報道中認為,SHEIN在為上市進行最后的沖刺,相較于“快時尚”帶來的負面影響,SHEIN亟需塑造新的商業故事。
和同類型的企業相比,SHEIN依舊是一家低調的公司,許仰天并未沖在臺前拋頭露面,也不像某些公司那般到處宣揚業績。但SHEIN對待媒體的態度轉變,商業與資本敘事的變軌,以及對輿論的刻意迎合,或多或少都預示著,在一次次“狼來了”的故事后,SHEIN的IPO已經到了沖刺階段。
02 “上市身份”仍存在疑問
有些蹊蹺的并不是SHEIN是否準備上市,而是“秘密提交材料”的傳聞,并且被美國國會從側面予以證實。
熟悉國內互聯網商業的都知道,滴滴也曾以“秘密交表”的方式赴美上市,但最終因為數據安全問題被處以80.26億元的巨額罰款。就這一點而言,SHEIN想要將美國作為上市地點,勢必要先在國內解決合規問題,“秘密交表”的方式無異于在“玩火”。
中國本土的制造業和供應鏈優勢,可以說是SHEIN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的基石,但“中國企業”的身份可能會給SHEIN帶來不小的麻煩。以至于坊間出現了一種熱門猜測:如果選擇在美股上市,SHEIN給人的印象可能是一家新加坡企業。
曾經有媒體報道稱,SHEIN在將一家新加坡公司作為其事實上的控股公司后,正在積極擴大其新加坡辦事處的規模,目標是到2022年底將其新加坡員工人數增加四倍,達到200名左右,并且在2021年已經注銷了其主營業務南京頂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可以佐證的是,在新加坡注冊的Roadget Business Pte 成立于2019年,自2021年底以來一直是運營SHEIN全球網站的法人實體,包括SHEIN商標在內的多項核心知識產權,均部署在Roadget公司的名下。而在LinkedIn上的公司簡介頁面上,SHEIN的總部地址也被標記為新加坡。甚至有“小道消息”報道稱,SHEIN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許仰天,或已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
有媒體就這個問題向SHEIN官方咨詢,并沒有直接回答是否已將其法律和行政總部遷至新加坡,只是說SHEIN在中國、新加坡和美國在內的主要市場設有運營中心,許仰天是否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問題則不予置評。
倘若以中國企業的身份赴美上市,意味著SHEIN可能要經歷一些無端的指責和打壓,而新加坡企業的身份可能是一條“綠色通道”。
畢竟在2023年5月初,美國二十幾名議員就聯名呼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停止SHEIN的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部分議員對中國企業在美IPO表示擔憂。雖然這份公開信函中沒有涉及SHEIN以何種身份上市,但從側面證實了SHEIN“秘密交表”的行為。鑒于滴滴事件的教訓,新加坡企業的身份大概率會是SHEIN已經做出的選擇。
通過實控及運營主體的在物理空間上的轉換,或許就是SHEIN找到的避險路線,某種程度上為走進二級市場鋪平了道路。
不過,SHEIN的崛起離不開中國龐大的供應鏈,沒有中國制造業的優勢,無法復刻如此快的成長速度,以新加坡企業的身份IPO可能是一個權宜之計,中國供應鏈仍然是SHEIN無法割舍的生存根基。
03 高光之外的增長壓力
相較于SHEIN去哪上市、用什么身份上市,更有針對性的問題在于,SHEIN為何要在這個時候逆風上市?
對于SHEIN的崛起,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詞是“小單快反”,即不斷分析客戶數據,對每件物品進行小批量投放,用外貿交易中獲得的高額利潤,給予工廠小批量個性化(柔性定制)訂單以生產補貼,一旦需求得到證實(比如商品很快售罄),就會立即下注加大訂單,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了獨特優勢。
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有“鈍化”的時候,SHEIN也不例外。綜合媒體和券商的分析報道,2022年SHEIN營收達240億美元,同比增長52.8%,利潤為7億美元,對比2021年57%的營收同比增速和11億美元的利潤,首次出現年度營收增速下滑、利潤下跌的情況,而且2022年多個月份的日活躍用戶數量維持環比僅有個位數增長。
不及預期的業績表現,直接影響著投資人的情緒。2022年4月,SHEIN完成了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紅杉中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順為資本等參與的10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但在2023年5月的新一輪融資中,SHEIN的最新估值為660億美元,縮水了1/3以上。
一種比較牽強的解釋是,SHEIN有意壓低了估值,以便在IPO后有一定的上漲空間。無論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比起一年多前的樂觀預判,SHEIN的想象空間和增長勢頭均已經打了不小的折扣,甚至傳出了供應商“撤退”的消息。
其中可能有外部因素的制約,譬如Temu、速賣通、TikTok等外部平臺的挑戰,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等等,SHEIN則需要找到走出“疲態”的新路徑。
與之相對應的一幕:SHEIN在2023年動作頻頻,在日本等多地嘗試了線下店模式,在巴西、美國等啟動了平臺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除經營自有品牌外,SHEIN還將允許本土和國際第三方商家入駐,向亞馬遜看齊,以滿足顧客對產品種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SHEIN求新、求變、求增長的決心不可謂不強烈,可新商業模式的驗證、護城河的開辟以及用戶習慣的培養,都需要時間和資金,而上市恰恰是最高效的融資方式。雖然SHEIN在官方口徑對IPO的態度并不熱烈,卻是戰略上理性且務實的選擇,各種IPO相關的傳聞絕非是空穴來風。
再現實一些的話,自2014年成立以來,SHEIN已經經歷了F輪融資,投資方超過10家,且不少投資方都是跟投多輪,給予了SHEIN真金白銀的長期支持。一旦估值出現縮水,就預示著投資人的利益可能被損害,壓力將層層傳遞給公司的領導層和創始人,IPO正是“泄壓”的閥門所在。
04 寫在最后
至少就目前來看,SHEIN照舊是資本市場的優質標的。
就估值而言,在未上市的超級獨角獸中,SHEIN僅次于字節跳動和SpaceX,話題性不言而喻;在市場層面,SHEIN的流量基礎、盈利能力、商業價值等不乏閃光點。即使增速出現了下滑,導致估值下降,仍然有上市的機會,就像上市的傳聞屢被澄清,又頻頻出現新的傳聞。
種種跡象表明,SHEIN已經為上市做好了準備,華爾街或將迎來近年來最大的資本盛宴。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