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執行力,來自一流管理
執行力,根源在管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初心,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頭圖來源攝圖網。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些現象?
方案定好了,就是推動不下去;
某個任務本來實施的很好,逐漸悄無聲息了;
手頭上重點工作挺多,結果大部分最后沒做好……
執行力的缺失,已經成為困擾很多組織的一項難題。
有位管理者舉過一個例子:總感覺員工抵觸分配的任務,做事不積極主動,互相之間協作性也不好,總需要去推著走,干事效率特別低。
最后,這位管理者得出結論:這些人,執行力太差了。
我們都說,三分規劃,七分執行。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能成事的,都是執行力強的。
但是,事兒沒辦好,真的是因為個人執行力有問題嗎?
沒那么簡單。
一、執行力,到底是什么?
當我們談論執行力的時候,到底在指什么?
有人說,執行力就是把決定付諸行動。
某種程度上,我們確實可以這么理解。
但對于組織來說,這句話講的不是很完整。
浙大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主任郭斌,對執行力有過一個闡釋:
執行力,就是組織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有效地把戰略意圖轉換成戰略藍圖,最后變成其追求的、可見的績效結果。
所以,執行力其實是戰略實現的路徑。
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說,組織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把正確的人、正確的事、正確的方法,怎么有機融合在一起。而把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執行力的核心。
確定要辦的事,只是第一步。能不能把事兒落下去,才是真正的考驗。
但這個考驗,是組織和個人共同面對的。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街亭。
馬謖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魏軍斷水源,斷糧道,將蜀軍圍困在山上,然后放火燒山。蜀軍大敗。
后來,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但是,劉備曾經警告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從結果來看,他沒把劉備的話當回事。
很多時候,事兒沒辦好,不是執行力好壞的問題,根源在管理者。
一流的執行力,是每位管理者都渴望的東西。
但是,執行力是一個組織“自上而下”力量的一部分,不是拿來批評基層員工的武器。
在結果不好的時候,大多數公司很少追查組織、管理者的問題,往往直接把原因歸結在“人”的身上。
“某某某執行力太差了!”“現在執行力強的人,真是太少了!”
高管團隊,是公司的神經中樞,責任之一就是讓公司有“自上而下”的力量,有“組織執行力”,而不只是“員工執行力”。
那些抱怨基層員工沒有執行力的公司,問題的根子都在高管團隊身上。
比如,戰略生成、戰略分解、部門協同、流程梳理、管理機制迭代等工作,不是自上而下的嗎?
拿不出結果,個人是要承擔責任,但一號位及高管團隊同樣責無旁貸。
要求員工個人執行力強的前提,是先把團隊執行力提升起來。
二、執行的4個原則
作為管理者,如何提升團隊執行力?
做這4件事,可以幫到你。
1.聚焦最重要的目標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想做的事情很多,卻總是力不從心。
早上規劃要做10件事,到了晚上,發現一半都沒有做完。
年初,給團隊成員定了很多目標。年底,完成度并不好。
原因在哪里?
可能是因為,你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沒有聚焦在最重要的目標上。
你的目標越多,精力就越分散,能出色完成的目標就越少。
相反,如果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結果可能會更好。
比如,如果日常事務之外,你追逐的目標超過10個,那忙碌只是一方面,你很容易會失去焦點,手足無措。
如果追逐4—10個目標,通常只能較好地完成兩三個。
如果你聚焦兩三個目標,那這幾個目標就比較容易高質量地達成。
所以,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華為的“壓強原則”就是如此。壓強公式:P=F/S。壓強=壓力值/受力面積。
在壓力值無法迅速變大的時候,縮小受力面積就很有效。
華為就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一點,在配置強度上大大超過競爭對手,做到重點突破,然后迅速擴大戰果,最終達到系統領先。
任正非曾用坦克和釘子的比喻,說明“壓強原則”。
坦克重達幾十噸,卻可以在沙漠中行駛,是因為寬闊的履帶,分散了加在單位面積上的重量。
而釘子質量雖小,卻可以穿透硬物,是因為它將沖擊力集中在小小的尖上。
二者的差別,就在于后者的壓強更大。
195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沒多久,有很多重要的目標。
比如,拓展人類對大氣層和太空現象的認識。
比如,研究高速、安全、有效的太空交通工具。
比如,開展并運作可以在太空中傳送儀器、設備、給養和生物的運載工具。
……
這些目標缺乏清晰的截止時限,而且在數量上,遠超過了重要目標的數量上限。
1961年,肯尼迪為航空航天局奠定了最重要目標的基調:“在20世紀60年代結束之前,將一個人成功地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最重要的目標一旦出現,我們就知道事情該怎么辦了。
那么,如何確定最重要的目標?
你不要去問:什么是最重要的?
最好問:如果其他各方面都保持現狀,改進哪方面,才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收益?
重要性篩選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梳理。
對于任何組織來說,這4個指標都是強大的必備要素:
①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優秀的財務狀況及運營表現;
② 產生高質量的客戶忠誠度;
③ 為員工創造積極向上的公司文化;
④ 對公司或社會有獨特且卓越的貢獻。
那么,你就可以用這4個要素來篩選。如下圖。
① 在表格中填寫你或團隊的備選至關重要目標。
② 依據每個指標,分別為備選目標打分。分數從-1分到4分:4,高度的正面影響;0,沒有影響;-1,負面影響。
③ 分數相加,得出總分。
④ 做一個“勇氣檢查”,問自己和團隊:“我們有沒有直面現實,有沒有逃避困難?”做完后,在“勇氣檢查”處打一個鉤。
這樣,你就能根據得分,為目標排序,找到最重要的目標。
團隊需要聚焦最重要目標,個人也是如此。
你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為什么不能放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呢?
最重要的事,對結果有最大的影響。
2.關注引領性指標
在聚焦最重要目標的基礎上,你還需要弄清楚兩個指標:滯后性指標和引領性指標。
滯后性指標,是你在得到相關數據時,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并且拿到結果了。
比如,今年上半年,你的公司營收是500萬。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是歷史數據。
它是告訴你,是否完成了目標。比如銷售收入、利潤率、市場份額、客戶滿意度等。
引領性指標,是你可以預見的,可以控制的,對達成預定目標有影響的指標。
比如,你調整激勵手段,提高團隊積極性,影響公司營收。
再比如,你調整工作方法,影響工作成果。
它有兩個特點:一是預見性;二是可控性。
預見性,是說可以根據引領性指標的情況,推測滯后性指標的變化。
比如,你調整激勵手段,團隊積極性更大了,會提高你對營收的預期。
可控性,就是你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影響引領性指標。
比如,你是如何調整激勵手段的。
管理學大師愛德華茲·戴明說:只靠財務數據(滯后目標)去管理一家公司,就像單獨依靠后視鏡開車一樣難以成功。
鎖定引領性指標,才是確保目標最終能否完成的關鍵所在。通過控制引領性指標,可以影響滯后性指標。
滯后性指標,是發生了什么。引領性指標,是你可以做什么。
過于關注滯后性指標,比如銷售經理只關注銷售額,家長只關心孩子成績分數。這無異于刻舟求劍。
在引領性指標上下功夫,比如擴大銷售團隊,改變激勵方式;改善學習方法,把基礎打牢。這才能綱舉目張。
使用引領性指標創建器,可以幫到你。
① 將重要的活動,填入“備選活動”那一列。比如邀請加入會員。
② 把要做的事量化,放入“備選指標”那一列。比如每個銷售顧問發出邀請的數量。
③ 按照預見性、可控性、能否獲得數據3個問題,為備選指標打分。是,否,不確定(?)。
④ 根據打分結果,為備選指標排名。
引領性指標,是為你的結果服務的。
3.堅持激勵性記分表
確定了重要目標,又關注引領性指標。然后,還要讓做事成果看得見、摸得著。
這樣,每個人能知道自己是領先了,還是落后了。
所以,你還需要量化記分表。為什么?
如果指標不能實時量化,你就會被繁瑣的日常工作淹沒。
而且,很多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具體好壞時,就會對其逐漸失去興趣。
如果你能通過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隨時讓他們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他們可能就會加倍投入。
一個好的量化記分表,可以告訴團隊應該處于什么進度,已經達到了什么進度,并提供解決問題和進行決策的必要信息。
那么,如何量化?
有兩種工具,教練型記分表,選手型記分表。
教練型記分表,是為管理者服務的,大部分是細分領域的滯后性數據,方便管理者分析數據。
比如,籃球賽的教練記分表,是傳球成功率、配合次數、控球時間等等。
選手型記分表,是為團隊成員服務的,讓他們看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數。
比如,籃球賽的選手記分表,是比分、時間進程、犯規次數、剩余時間等等。
在團隊中,選手型記分表有什么用?
可以直觀看到自己的成績,隨時知道做得好還是不好,隨時調整節奏。
比如,一個銷售團隊中,如果有選手型記分表,每個人就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優秀銷售這個月完成了幾單,自己排第幾,之間差距有多大。
這樣,接下來的工作就有了方向。
另外,在使用選手型記分表時,有4個關鍵點。
① 它是否簡單?確保任何人都能看懂。
② 是否顯而易見?醒目,讓團隊成員隨時可以看見。
③ 是否兼顧引領性指標和滯后性指標?引領性指標是團隊可以影響的,滯后性指標是大家最終想要達到的。
當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做了哪些(引領性指標),得到了哪些(滯后性指標),他們就會感覺到自己對達成最終目標有著直接的影響,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④ 能否一眼看出勝敗情況?如果5秒鐘之內還看不懂,那就不是好的記分表。
記分表能夠傳達兩件事:預定計劃和實際情況。
好的記分表,不僅能改變團隊行為習慣,也能提高人員士氣。
4.建立規律問責制
聚焦最重要的目標,關注引領性指標,堅持激勵性記分表,這還不夠。
建立規律問責制,才能把目標閉環。
為什么?
如果沒有問責的話,每一個人都去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當他們這樣朝著不同方向努力時,重要目標很快就會被日常事務所取代。
規律問責制,就是對過去表現和未來行為計劃的有規律的周期性問責。
方法就是,定期召開最重要的目標會議。
在這個會議中,你和團隊的每一個人,都要有推進最重要目標的記分表。
在會上,每個人對直接影響引領性指標的事情做出計劃,下一次在會議上匯報完成情況。
建立規律問責制,對于既定目標的成敗,有直接影響。
舉個例子。1996年5月,著名作家喬恩·克萊考爾和一支登山隊一起攀登珠穆朗瑪峰。
他們制定了詳細的登山路線,但在實際執行中,出現了問題。
遇到暴風雪、狂風及高山病后,這群人開始崩潰。一些人離開了隊伍,自己出發。最終,8人在此次登山活動中遇難。
5年后,另一只登山隊攀登珠峰,他們的目標是幫助盲人登山者——艾瑞克·魏亨麥爾登頂。
這支團隊與上一支團隊一樣,也制定了詳盡的登山路線。
不同的是,每天結束后,這支隊伍都要聚在一起,開一次“帳篷會議”。討論已經完成的路線、獲得的經驗,以此制定第二天的計劃。
比如,團隊里速度最快的人,負責清理道路,固定繩索,然后沿路返回和大家會合。
艾瑞克·魏亨麥爾說:“我們的團隊共同戰斗,彼此照料,這給了我堅持到底的勇氣和信心。”
他們日復一日實踐摸索,也日復一日召開帳篷會議。
2001年5月25日,艾瑞克·魏亨麥爾成為史上第一個成功登頂珠峰的盲人。
這支團隊還創造了另一項記錄——在同一天登頂人數最多的一支登山隊,18人同時登頂,并安全返回。
假如沒有最重要目標的定期會議,團隊人員的想法無法拉齊,進度、心態、經驗就不能同步,接下來的過程就會越來越失控,直至亂成一團。
這個會議,有幾個關鍵點。
第一,在每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召開。
第二,保持會議獨立性,不要把日常事務帶到最重要目標會議中。
第三,堅決完成會議的3個必要部分:
問責,匯報完成情況。
回顧,對著記分表,尋找成功和不足。
計劃,清除障礙,做出新計劃。
三、價值驅動的執行,才是最強有力的執行
執行的4項原則,是在制度上強化執行力。
但最強有力的執行,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是自驅的執行力。
執行力最強的組織,就是軍隊。
可以說,軍隊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執行的文化。無論是我軍的“保證完成任務”,還是西點軍校的“沒有任何借口”,都是如此。
對管理者來說,如何讓團隊成員自發執行,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這是很關鍵的事。
比如,戰爭是要死人的,為什么軍人在明明知道自己很可能失去生命的情況下,還堅決地去執行?
除了軍隊的紀律、榮譽與服從意識外,更重要的是官兵對組織價值的高度認同。
孫子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道,就是上下級之間,有共同的意愿和追求。所以,能做到同生死、共患難,不畏懼任何危險。
比如,當年長征中的紅軍,是一支讓今天的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軍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裝備極差,顛沛流離,為什么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因為信仰,因為理念。我不是為連長、營長、團長打仗的,我是為自己打仗,為親人、家庭打仗。
企業追求利潤,員工追求經濟回報,這很對。
但即使在如此功利的商業中,缺乏清晰價值主張的企業,也很難走得長遠。
為什么優秀的員工,愿意留在你的企業?
薪酬很重要,但遠遠不夠。薪水可以買來員工的服從,卻無法買來他對企業的忠誠。
當時的國民黨軍隊是“當兵吃餉”,紅軍的口號是“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
你用什么價值觀聚攏人才,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人才。
今天,每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價值能否真正實現。
所有優秀人才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把自己最好的時光、最有價值的努力,投入到你的企業里,到底是否值得?
面對這個問題,你會如何去回答?
結語
一流的執行力,是一場組織跟個人的雙向奔赴。
組織執行力也強,個人執行力也強,這才是強強聯手。
在19世紀美西戰爭中,美軍有一封信,急需送到古巴盟軍將領加西亞的手中。
年輕的中尉安德魯·羅文,被安排執行這個任務。可他得到的信息只有一個:加西亞在古巴東部的某個地方。
是的,這是他知道的唯一的信息。
怎么送?沒人說。路線圖?沒有。交通工具?沒人安排。甚至,他都不知道加西亞的具體位置。
他沒有獲得任何具體的行動指示,只是要求“把信送給加西亞”,并帶回情報。
在加西亞將軍的回信中,對羅文是這么評價的:“我無法想像這個年輕人是如何穿越重重險境,完成這項崇高使命的。”
羅文經過的地方,到處都是西班牙的軍隊——軍艦、騎兵、巡邏兵、間諜等,危機四伏,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
事后,美國陸軍司令為羅文頒發獎章,并且高度稱贊他:“我要把這個成績,看做是軍事戰爭史上最具冒險性和最勇敢的事跡。”
這,就是執行力創造的奇跡。
如果你是羅文,你能“把信送給加西亞”嗎?
參考資料
1.《世界500強企業最為推崇的頂級執行法則 | 高效執行4原則》,筆記俠;
2.《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5年企業培訓精華錄:執行精要》書籍,中國青年出版社。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