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欧美精品不卡,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小视频,成人免费黄色大片,欧美+亚洲+精品+三区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

印度的保護主義可能會適得其反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劉沐軒,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

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和欠發達的消費市場,讓印度成為外資眼中的超大藍海。但這片海的風浪很大,有時會把船推回岸上,甚至能把船拍翻。

近日,先有小米555.1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2億元)的資金或被印度政府凍結,后是有傳聞稱上汽MG“被印度公司強行低價收購股份”、“上海電氣被印度詐騙88億并索賠21億”。后兩則傳聞雖然被辟謠為“嚴重歪曲事實”,但也反映出市場的普遍擔憂——在印度的中資企業似乎不可避免地會“被欺負”。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資企業,全球的企業都一樣。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

△ 印度政府不會因為谷歌CEO皮查伊是印度裔,就對谷歌手軟。(圖源:社交媒體)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對時代周報表示,印度不僅僅是“針對”中國,全球的外資企業都在印度感受到了政策反復。而這種對外資“又打又拉”的態度,其實是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會經歷的階段。

以人們耳熟能詳的跨國巨頭為例,先有沃爾瑪被罰13.5億美元、三星被罰2.12億美元,后有亞馬遜被罰1.72億美元、谷歌被罰2.75億美元。外資企業的罰款進了印度政府的腰包,撤走后留下的工廠和供應鏈大多為印度本土企業做了“嫁衣”。

近年來,盡管仍有大量外資持續進入印度,但退出印度的外資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進入的數量。

這當然不僅僅受到疫情的影響,印度本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01 被針對的中資企業

長期以來,印度營商環境的風評就不太好。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印度注冊一家公司平均需要18天,大約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加上注冊后必須經歷的12道繁雜的手續,申請建筑許可證需要的34道手續等等,整個流程下來大約需要110天。

如果發生商業糾紛,印度法院平均需要長達1445天,也就是將近4年的時間才能解決問題,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倍。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1

△ 將效率提升到極致的中國企業,很難適應印度的節奏。(圖源:社交媒體)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還在其《貿易壁壘報告》中將印度列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關稅最高的國家,將印度的貿易政策描述為“不透明、不可預測”。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中國企業想嘗試。

長期以來,中國都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但隨著印度方面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方法也越來越多。

據中國一帶一路網報道,從2020年2月2日開始,印度對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征收20%的普遍性關稅,除了這一的普遍性關稅之外,中國出口印度的光伏組件,還將被征收15%的防衛性關稅。

到了2020年又將壁壘擴大到虛擬產品,封禁118個中國app。據中國日報報道,2020年9月2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發布公告,宣稱禁用118款中國App。

2020年出臺的FDI(外商直接投資)新政進一步收緊投資審查,規定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企業,在印度投資、增資以及收購時,必須經由印度政府審批。

而現在,上海春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湯宇對時代周報表示,法律政策風險已經成為目前投資印度最不穩定的風險點。

熟悉中印投資法律環境的湯宇認為,近一年內,印度主要以“偷稅、逃稅,以及非合規的核查”為由,針對部分中國企業。中國出海企業如果以國內的思維處理在印度的問題,有可能會引發更多風險。

以小米被印度凍結48億元為例,小米在印度銷售手機,需要向高通繳納專利的特許權使用費。但印度當局認為,這筆特許權使用費并沒有計入完稅價格。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2

△ 在印度的一家小米商店。(圖源:社交媒體)

湯宇指出,印度在稅收上可能本身就存在征收漏洞,這個問題在國際上也較難認定,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OPPO和vivo身上。

2022年7月,OPPO被印度指控沒有在進口手機零件時計算特許權使用費,總計逃避了439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8億元)的關稅。

vivo也曾被指控將6247.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55億元)匯往印度境外避稅,因此被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和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億元)。

這三家中國手機廠商中,目前只有vivo的案件得到解決。但允許vivo解凍資金的前提,是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要求vivo提供9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8億元)的銀行擔保,并在賬戶中保留2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億元)。

02 被“暴打”的全球外資

事實上,在中資企業大批進駐印度前,不少外資企業就已經被“暴打”過了,關稅和罰款都只是常規“手段”。

比如高額的零件進口關稅讓通用汽車在26年內虧損了5.88億美元,福特汽車在10年內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兩家公司最終都退出了印度市場。

但這些在“追溯稅”面前都是小兒科。

2007年,移動通訊網絡運營商巨頭沃達豐以110億美元收購了一家總部位于開曼群島的投資公司,后者公司持有印度Hutchinson Essar公司的股份。印度政府隨即要求從此次收購中征收29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并將爭議提交給印度最高法院。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3

△英國的沃達豐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網絡運營商之一。(圖源:社交媒體)

當時,印度最高法院判決“印度政府的稅收管轄權并未延伸至開曼群島”。但在2012年,印度議會通過了一則稅法修正案,規定“如果實際資產位于印度,那么印度政府就有權追究自1962年起的所有并購交易”。根據這則修正案,17家外國企業陷入稅務糾紛中。

此舉讓全球投資者瞠目結舌,直到2020年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判決印度的稅收要求“違反了公平待遇”,印度政府才草草地表示愿意與這些已經被它沒收財產的外資企業和解,聲稱會歸還一部分,前提是這些企業不追究進一步的賠償。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這則充滿爭議的稅法修正案直到2021年8月才正式廢除。

然而,印度并沒有消停。近十年內,面對外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和電商平臺亞馬遜的進駐,印度的保護主義又衍生出新花樣。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4

△印度街頭常見的小商店。(圖源:社交媒體)

為了保護本地零售商,印度政府禁止他們舉辦限時打折活動,而且不準他們在印度培育自己的供應商,只能選用印度本地的供應商。

普萊斯在擔任沃爾瑪亞洲區首席執行官時曾表示,印度零售商不需要遵守同樣的規則,這使得外來者很難賺錢。符合印度政府扶植標準的小企業,沒一家有能力按照大型零售商需要的規模進行生產。最終,沃爾瑪離開了印度。

亞馬遜在2020年被約2000家印度本土零售商提起反壟斷訴訟后,也逐漸將電商業務撤出印度。但亞馬遜不愿放棄印度市場,還想嘗試在印度投資云服務。

據界面援引路透社的報道,亞馬遜公司6月23日宣布,它將在2030年前將其在印度的投資提高到260億美元。而此前,亞馬遜的云計算部門亞馬遜網絡服務(AWS)曾表示,到2030年底,它將在印度投資1.06萬億盧比(約合129億美元)。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5

△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前往印度時雙手合十,表現出融入印度文化的姿態。(圖源:社交媒體)

盡管莫迪政府表示歡迎外國企業的投資,但在經歷了10年的外資流入增長后,印度在2022-2023財年首次出現外資流入下滑。據印度儲備銀行統計,在調整了外國投資者的遣返和撤資后,該財年印度吸引外資總量下滑16.3%到71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下滑了27%到416億美元。

據《福布斯》報道,印度公司事務部國務部長拉奧·英德吉特·辛格(Rao Inderjit Singh)今年曾在議會上透露,自2018年至2022年,共有559家外資公司退出了印度,數量超過了同期進入印度的469家公司。2022年僅有64家外資企業進入印度開展業務,成為自2018年以來的最低數量。而截至2023年3月,印度僅僅迎來了一家新的外資企業。

03 適得其反的保護主義

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曾誓言要打造“印度制造”,將制造業占GDP比重提升至25%,在制造業增加1億個就業崗位,到2030年使印度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最大的反對黨國大黨,也將創造就業作為其核心目標。

可以說,印度當下的“政治正確”,就是盡快發展、擴大就業。在這條路上,印度不惜將外資當作“韭菜”,但這種保護主義堪稱“損人不利己”。

“印度制造”實現了嗎?沒維持住,甚至在倒退。

在莫迪提出“印度制造”的2014年,印度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還有16.3%,到了2021年卻下降到14.3%。

擴大就業實現了嗎?甚至不如莫迪剛上任時。

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的數據,2014年印度失業率為4.9%,到了2023年4月印度失業率高達8.11%。

中印貿易逆差縮小了嗎?沒有,中印貿易額不斷擴大,逆差也創下新高。

2022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再創新高達到1359.84億美元,其中印度出口175億美元,進口1185億美元,中印貿易逆差也創紀錄地超過了1000億美元。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6

△ 截至2022年12月,印度25歲以下人口有45.8%處于失業狀態。(圖源:社交媒體)

劉小雪指出,長期被作為殖民地的歷史,使得印度自獨立后,長期信奉政府干預經濟的策略,對私營企業和外資一直抱有懷疑。印度改革開放的歷史也較短,而且不充分。

“與中國自上而下的改革開放不同,印度的改革開放從1991年才開始。”劉小雪指出,“當時印度的銀行、國企等機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政客想要改革也得考慮選票的問題。因此直到現在,印度的改革都還處于一個共識不斷形成的緩慢過程。”

莫迪上臺之后,雖然整體上對改革有所推進,但他提出的“印度制造”,又和本應堅持的開放有所沖突,最終造成今天印度風評不佳的營商環境。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長期來看,涌入印度的資本總量仍然是持續增長的。外資一邊抱怨印度“割韭菜”,但有機會就會考慮投資印度。

“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趨近飽和的背景下,印度是不可替代的新興市場,進入印度市場才能抓住機遇?!眲⑿⊙┱f。

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印度還想繼續割“韭菜”插圖7

△ 蘋果CEO庫克和印度總理莫迪(圖源:社交媒體)

這可能也是為何今年6月莫迪前往美國時,曾經被“坑”的亞馬遜、谷歌紛紛宣布追加投資,特斯拉CEO馬斯克也表示會“盡快進入印度”。

被坑也不能放棄,一家企業放棄了,對手就有機會先行占領這個龐大的新興市場。只有熬下去,留到最后的人才有機會勝出。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