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響之后,蘭州沒有蘭州拉面
口味正宗,至少在商業世界而言,有時候,往往也沒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第一個把它做好的,第一個把它做便宜的,第一個進行大規模改進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劉潤(ID:runliu-pub),作者:劉潤,主筆:萬青,責編:李桑,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頭圖來源圖蟲創意
前段時間,我和一群創業者一起開私董會。
期間聊到了餐飲中的面食賽道。
近年來,面食賽道很火,融資不斷,黑馬頻出。
在面食賽道中,蘭州拉面這個品類非常火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全國遍地開花的蘭州拉面,其實并不是蘭州人開的。
啊? 那是誰開的?
蘭州拉面,又為什么被資本追捧呢?
蘭州,沒有蘭州拉面
在聊蘭州拉面之前,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3年前。
2020年,疫情爆發后,餐飲行業受影響很大,大量線下門店被迫停業,收入按下暫停鍵,支出卻像水龍頭,嘩嘩嘩往外流。
疫情好轉后,一些餐飲從業者的門店陸續開始正常營業,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緩慢恢復門店營收。
在恢復過程中,有些人就發現, 面這個品類的生意,依舊很好,抵抗環境變化能力極強。
面食口味南北皆宜、制作工藝高度標準化、出品速度快、翻臺率還高。
加上疫情后,消費趨于理性,消費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近年來,面食賽道,成為了資本賽道的寵兒。
融資不斷,黑馬頻出,在餐飲圈掀起了一層層熱浪。
提起面食,你會想起什么?
上海人,可能想到的是黃魚面、蔥油拌面、蟹粉撈面。
北京人,可能想到的是炸醬面。
廣東人,可能想到的是云吞面、豬腳面。
浙江杭州人,可能想到的是片兒川面。
河南人,可能想到的是燴面。
四川人,可能想到的是擔擔面。
面,是國人餐桌上繞不過的一道美食。
面,也是深夜萬家燈火里的一抹溫暖。
但無論你去到哪個城市,有一種面,開店數量卻穩居面食界的頭把交椅。
這個面就是:蘭州拉面。
蘭州拉面館,在全國線下到底開了多少家店呢?
前些日子,甘肅省政協辦公廳提出為蘭州牛肉拉面的立法建議。
在建議中提到一組數據:蘭州牛肉拉面歷史悠久,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目前已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超50萬家,年銷售額粗略估計超過4000億元。
甚至有人戲稱:
全國每10家面館中,就有5家是蘭州拉面館。
其受眾之廣,影響力之大,你說它是地表最強小吃店,似乎也不為過。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蘭州拉面,其實并不是蘭州人開的。
當你去往蘭州,在當地面館想要點一碗蘭州拉面時,當地人恐怕會糾正你:
外地才賣蘭州拉面,我們蘭州只有牛肉面。
很多外地人往往會感到奇怪:
為什么全國到處都有蘭州拉面,唯獨蘭州當地沒有?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蘭州拉面的崛起之路。
人總要吃飯,要生存
說起蘭州牛肉面的起源,還要從千里之外的河南談起。
清朝嘉慶年間,河南省懷慶府。
有個人叫陳維精,祖上就是大明洪武進士,門戶興旺。
陳維精樂善好施,并精通多種烹飪技法,有“懷慶食圣”之稱。
陳維精在京城國子監讀書時,看到身邊有位朋友生活拮據,就開始在生活上資助他,并將家鄉老輩牛肉湯面制作技術悉數相授給了這位叫馬六七的人。
馬六七學成后,把牛肉面帶回蘭州。
自此,蘭州有了牛肉面的雛形。
經過后人的不斷改良,歷經百年歲月,蘭州以一碗面而享譽天下,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
但有趣的是,蘭州牛肉面名氣雖大,但真正讓蘭州面開遍全國的,卻并不是蘭州人。
而是,青海省化隆人。
在蘭州,不少人對蘭州拉面這個詞是抵觸的。
甚至會覺得是一種冒犯。
還有人認為是青海化隆人偷走了蘭州面的名字,敗壞了蘭州牛肉面的聲譽。
為什么會這樣?
為啥是青海人讓蘭州拉面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為啥化隆人開面館為啥不叫化隆拉面,而要叫蘭州拉面呢?
我們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
但當你打開中國地圖,看到青海化隆的地理位置,了解了當地的經濟情況后。
你也許能夠看到背后可能的原因。
青海省,化隆縣。這兒,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
這里的年平均氣溫只有2.2℃,境內冬季多風,干旱、冰雹自然災害頻繁。
哎,瞅一眼這環境,似乎多少有點劉慈欣《三體》里三體星系的感覺。
嗯,亂紀元居多。
這種環境,當地人豐收時能吃口飽飯都可能很難,遇上災害估計只能餓肚子。
農業環境惡劣,山大溝深,靠天吃飯,縣窮民不富。
當地有些鄉甚至被當地人稱為:“老虎溝”。
意思是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土壤貧瘠的地方。
但人總要吃飯,要生存。
那怎么辦?
槍響之后
能怎么辦?
窮則思變,變則通唄。
化隆人想到了一條來錢快的路。
一條絕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路:
造槍。
造槍,曾給化隆留下了苦澀的回憶。
上世紀80年代,因為當地人均收入不足300元,許多農民鋌而走險,走上了仿造制式手槍的“不歸路”。
當時,化隆人造的槍,精度高,殺傷力強,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化隆造”。
在央視《新聞調查》的一期關于化隆尋槍主題的節目中,記者問村民:
你知道私自制槍是犯法的嗎?
村民靦腆答道:不知道,我是文盲,不懂法。
記者又問:為什么要造槍?
村民回答:賣錢、買化肥。
是的。村民冒著生命危險造槍。
目的居然只是為了:買化肥。
這聽起來有點黑色幽默,但卻是那個年代化隆貧困家庭的真實寫照….
不懂法的背后其實是貧困作祟,窮是惡之源。
當然,隨著后來公安機關的嚴厲打擊,造槍的村民團伙基本都被打掉了。
化隆的制販槍的槍響聲結束之后,時間,轉眼來到改革開放初期。
1984年,一位叫韓錄的化隆縣農民來到西藏拉薩,在帳篷里開了一家拉面館。
很快,韓錄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
后來,他聽說南方經商的回族人很難吃到清真餐。
于是,他嗅到了商機,和朋友馬貴福兩人趕到廈門,在火車站附近開了家“清真拉面館”。
拉面,作為一種西北美食,要怎么才能打出知名度?
化隆不出名,其實直到今天,全國人民知道的人也很少。
當時化隆唯一有名氣的,就是造槍…
你說,總不能叫“化隆造”拉面館吧…
那顧客還不都嚇跑了。
用化隆命名顯然不行。
那怎么辦呢?
青海化隆和甘肅蘭州相鄰,兩地風土民情,飲食習俗,都很相似。
蘭州牛肉面,名氣也大。
于是,他們就給自己的拉面取名為:
“蘭州拉面”。
依靠性價比和良好的口味,蘭州拉面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大批化隆同鄉聽說后,互相效仿,在全國各地開起“蘭州拉面”店。
無心插柳,蘭州拉面名氣越發響亮。
許多化隆人拖家帶口,背井離鄉,開始創業做生意。
自此,“蘭州拉面”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拉面致富,也很快被化隆政府重視了起來,提出了拉面經濟的概念,一碗化隆牛肉面,拉動一個產業集群。
政府給了村民很多政策經濟培訓扶持,大力推進村民走出山村經營拉面。
沒錢?給低息貸款。
不會做?搞拉面培訓班。
外出不便?當時的縣長甚至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勞務輸出證”首頁上題寫了“懇切希望全國各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勤勞、勇敢、貧窮的化隆人民給予優惠和照顧,并真誠地感謝您的關心和支持。”
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4月,省政府正式公告,化隆縣脫貧摘帽、光榮退出貧困縣序列。
所以說,蘭州拉面,某種意義上是化隆人脫貧致富,共同富裕的一個載體。
而這個載體,其實在商業世界中,也經常出現。
比如:重慶雞公煲。其實,和重慶關系不大。
比如:杭州小籠包。其實,不是杭州的。
而在商業世界中,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
商業世界,會獎賞“最后一個人”,而不是“第一個人”。
最后的那一個人,就是那個能夠大規模改進的人。
就像拉面,蘭州人的牛肉面也好,化隆人的蘭州拉面也罷。
蘭州拉面,對于消費者來說,到底是蘭州人還是化隆人創造的,重要嗎?
蘭州牛肉面,立法標準,對于消費者來說,重要嗎?
不重要。
消費者記住的,永遠是那個能夠進行大規模改進的人。而不是誰的口味更正宗。
消費者想要的是那個能夠讓自己在疲憊生活里,在任何城市坐下來,隨時隨地,都能用極低成本,享受到的一份美味。
面,好吃便宜,讓消費者“想得起”你;
店,遍地開花,讓消費者觸手可得,買得到你。
這樣才能觸達盡量多、盡量遠的消費者,獲得更多的支持。
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縈繞于心,觸手可得。
最后的話
在創業時,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會憤懣地說:
這是我第一個做的!他們都是學我們的!他們搶走了原本屬于我的創意。
你們這做的口味不對啊,一看就沒吃過正宗的口味。
你要記住,第一個做,不是最重要的。想法,也是不值錢的。
口味正宗,至少在商業世界而言,有時候,往往也沒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是第一個把它做好的,第一個把它做便宜的,第一個進行大規模改進的。
我們都說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但瓦特做的,是改良了蒸汽機,讓蒸汽機更穩定、更便宜了。
我們都說是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但愛迪生做的,是改良了電燈,找到了更長壽、更便宜的燈絲。
我們都說是福特發明了汽車。
但福特做的,是改良了汽車,用大規模流水線,把汽車做便宜了。
這就像吳軍老師說的:我們常常把發明,歸功于“最后一個人”,最后一個大規模改進的人,而不是“第一個人”。
就像大家會記住蘋果和微軟,而不是他們共同的老師:
施樂。
共勉。
參考資料:
深度調查化隆尋槍 央視國際cctv.com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