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AIGC獨角獸開始裁員了
18個月創107億估值,公告底下現招人才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量子位(ID:QbitAI),作者:關注前沿科技,微新創想經授權發布。
AIGC創業投融資火爆推進,一則裁員公告卻從天而降引爆關注:
公告來自首批AIGC明星獨角獸Jasper。
早在ChatGPT爆火之前,AIGC也還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時,這家公司就已經背靠GPT-3,在18個月從白手起家到估值15億美元。
公告中稱:他們裁掉的都是業內最早構建、營銷和支持人工智能產品的人。
在繁榮形勢的當下,最早入局者的裁員決定無疑讓大家錯愕驚嘆。
有網友總結Jasper失敗的原因,包括進入一個擁擠的市場;產品競爭力不足等。
還有人借此形容當下AIGC應用初創公司的困境:GPT套殼們正在崩潰。。
值得一提的是,在裁員公告底下,一群創業公司、風投機構聞訊而來,直接貼上自己招人需求。其中不乏Jasper直接競爭對手。
個體與行業的興衰在此處交織,也算是眼下AIGC浪潮下的奇觀。
Jasper裁員:成也GPT,敗也GPT
至少有9名前員工通過 LinkedIn 帖子指出,他們是裁員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去年9月加入的產品負責人Jeremy Crane,其個人經歷上已經顯示于7月離職。
幾個月前,Jasper員工人數大概在150人以上,此外還有更多的兼職員工和合同工。
但截至上個月,Jasper的公關公司表示,他們之間的合同已終止,其公司的新聞電子郵件似乎已被停用。
此次裁員公告也透露了他們裁員的原因——集中精力并整合資源,成為營銷團隊中最好的AI Copilot。
早在GPT-3出來之后,他們憑借著API推出了營銷工具,逐步升級迭代,最終形成Jasper。
它可以提供60多個文案模版,支持26種語言,能夠滿足各種不同崗位的需求,并且很快就創造了營收——
以類SaaS服務的形式進行收費,分為初級、高級和訂制三個模式。成立當年營收額就達到4500萬美元,并收獲了7萬名用戶。
可以說是AIGC浪潮興起之初,為數不多嶄露頭角的初創代表之一。
很快,他們便獲得了8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一年之后,籌集到1.25億美元,彼時估值達到了15億美元。
這期間Jasper一直在快速擴張,目前已擁有12萬商業用戶。
2022年11月,Dave還發了一條推文,表示公司沒有一個員工愿意離開。
然而在ChatGPT推出之后,整個AIGC行業格局發生巨變。
效果更好的ChatGPT可以免費,也可以訂閱20美元每月的Plus服務。
而Jasper最便宜的價位,個人版都要每月49美元。
于是他們不得不采取新的舉措。比如,利用Jasper Chat對話生成式AI引擎著重開發企業服務;Jasper for Business工具套件催生了Jasper Campaigns和定向營銷。
以及GPT-4到來時,他們也很快接入到自己的產品中去。
就在一個月前,他們正式推出新產品Jasper Campaigns,它能根據公司及其品牌標識信息、有關產品或服務的信息來生成營銷策略和相關內容。
但這些轉變顯然也不能阻止Jasper裁員以集中資源。
目前裁員規模、現存員工人數尚不清楚。
無獨有偶,也有一家初創公司Mutiny同樣被曝裁員30%。該公司主打零代碼AI平臺, 曾獲紅杉資本、YC投資。
這一波波裁員消息放出,也瞬間引發不小的熱議:第一波AIGC裁員已至???
網友們也紛紛開始分析起背后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不少人認為這是當前AIGC應用側初創玩家的通用困境——沒有形成技術護城河,產品容易復刻。
有人分享了自己的切身體會:那些初創公司所認定的客戶企業們,他們更傾向于使用免費的開源工具,快速將AI投入生產,比如LangChain,而不會是從一家初創公司來購買產品。
但也有網友認為,這不能歸結于護城河的問題,而是所在市場擁擠、產品差異化不夠的原因。
Jasper作為早期入局者,擁有可靠的發行產品、UI/UX 和社區。但由于Jasper進入營銷市場過于擁擠,競爭也十分激烈。
幾個月來,Jasper AI流量一直在下跌。
△數據來源:similarweb
這樣直觀的數據展現,或許也不難理解Jasper需要「節流」來維持公司運營。
如果回溯Jasper的發展史,就會發現三位主創每次都是巧借東風之力,但很快就難再續輝煌。
Jasper前傳:八年摸索,三次轉變路線
Jasper的成功似乎是在一夜間就被傳開了。
然而,Jasper僅用18個月晉升獨角獸的傳說,只是三位聯創八年摸索,三次碰壁轉變的續寫。
故事還要從2014年說起。
當時,Dave Rogenmoser剛畢業三年,Chris Hull和J.P. Morgan也沒有創業經驗,只是懷著不想找工作,只想一起創業的初心,這三位年輕人坐在了一起。
△從左至右:Jasper聯合創始人J.P. Morgan、Dave Rogenmoser、Chris Hull
一拍即合,三人迅速成立了一家SaaS公司,在Upwork上支付給一位開發者1萬美元來開發一款軟件產品。
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吸引客戶,商業變現周期過長,Chris Hull和J.P. Morgan還有老婆孩子,賺到的錢根本不夠養家糊口,SaaS公司發展規劃停滯。
三人迎來了第一次轉變,另起爐灶火速創辦了一家營銷機構。
主要為客戶做Facebook廣告、搜索引擎優化、搭建網站落地頁。
完全是營銷門外漢的三人組,很多時候都是不懂裝懂,電話掛斷后立馬現學。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將業務外包出去,自己做中間商賺取其中50%的差價。
三人在強壓下,廣泛了解了各種不同的行業及其服務,速成營銷專家。
公司賬目的錢也開始變多,月收入破了25000美元。
但好景不長,大概一年后,因客戶投訴不斷,公司壓力劇增。
三人決心進行第二次轉變,再次關掉公司,用此前創業賺錢的經驗,開啟付費課程項目6K Success。
主打教別人開公司,月入25000美元的那種。
根據已有的經驗,他們開始建營銷渠道、大規模投放廣告、運行在線社區,終于為自己做了一次營銷。
三人很快對社群建設、品牌營銷的知識了如指掌。
Dave表示:
我們并不是說不想經營營銷機構了,那么就來開一家醫療健康公司。而是思考我們在做的事情有沒有更好的出路,如何把水平提上去,向上走的下一步路線是什么?我們可以將很多技能帶入下一個業務,但不要一直做同樣的事情,一直碰壁。
不久后,因一些人買了課程之后又復制銷售,付費課程也迎來了瓶頸期。
△Dave Rogenmoser 圖源:YouTube@Unusual Ventures
還好這時J.P. Morgan靈機一動開發了一個網站彈窗。當用戶瀏覽網站時,這個彈窗就會彈出,顯示了某某某購買了課程以及購買時間,激勵用戶買他們的課。
J.P. Morgan開發的這款神器還不是個應用程序,只是一些原始代碼,但效果卻立竿見影:
彈窗第一次被掛到付費課程網站,就提升了48%的轉化。在朋友的網站上試用后,也得到了一致好評。
第三次轉變的契機由此而來,三人再次關閉了之前的業務,專注于開發這個彈窗軟件。
他們舉辦了一場網絡研討會,宣傳這個還僅是原始代碼的彈窗。并以年費1000美元的價格開始“預售”。
盡管得到了一些人的吐槽,但還是有80人購買了這款預售產品,僅一天他們就賺了8萬美元。
人們迫切需要這樣一款產品這件事情得到了驗證。
不到一個月,產品就被開發了出來,投入市場。這也就是后來的Proof。
2018 年,他們的公司被Y Combinator看中。
Proof也得到了市場好評,很快獲得75000美元的MRR。
△圖源:scaleups
與此同時,競爭席卷而來,Proof安裝相對容易,但也意味著卸載容易,用戶流失率很高。大量競爭對手進入市場復刻。
三人在當時想的應對策略是將Proof從功能轉變成一個真正的平臺。
但新的產品并未受到市場青睞,面對只出不進地燒錢,18個月后Proof關停,15人的團隊也已走了大半。
直到2020年,GPT-3問世,Dave獲得內測資格,并看到了商機。
結合之前廣告投放經驗,Dave突發奇想:能不能用AI寫廣告文案?
2021年1月,Jasper AI的故事才開始,最初就是主打幫客戶編寫Facebook廣告。
但誰都沒有想到,ChatGPT會橫空出世,徹底引爆AIGC圈子。
直到今天,有些人不得不離開。
因GPT-3起家,又因ChatGPT受到沖擊。面對Jasper此次的大裁員,有網友表示:
他們當時進入市場的時間的確非常早。但是技術差異化不夠,并且選擇了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他們肯定知道自己將要與OpenAI競爭,但仍然決定嘗試一下。
這次的困境也許只是三人組又一次的碰壁轉折點。
但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GPT套殼還能走多遠?一些初創公司又該如何應對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升級?
歡迎大家伙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參考鏈接:
[1]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7084564488154177536/
[2]https://www.unusual.vc/post/how-jasper-found-product-market-fit-pivoting-to-ai-native-saas
[3]https://twitter.com/0xSamHogan/status/1680725207898816512
[4]https://twitter.com/thealexker/status/1680626018522914817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