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基建出海:從單點突圍到集體出征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遠川研究所(ID:YuanChuanInstitution),作者:任彤瑤/鄭鵬飛,編輯:楊婷婷,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2019年,主營東南亞市場的新加坡直播公司BeLive,決定轉型成一家SaaS公司。
翻譯到中國語境里,約等于志在讓主播勁歌熱舞的直播平臺映客,突然決定給其他的直播平臺賣解決方案了。
BeLive之所以做出如此大膽的轉變,是因為捕捉到了潮水方向正在變幻——彼時在中國蓬勃生長的直播電商,正在得到海外應用們的青睞。中國市場中迭代跑通的新興業務形態,正在溢出成為海外同類們爭相模仿的目標。
事實證明了轉型的正確性。
如今BeLive已經為包括日本樂天、東南亞Grab、土耳其Trendyol等海外頭部應用,提供了短視頻和直播解決方案,短視頻方案在東南亞的市占率高達80%。
近年來,對互聯網發展進入停滯期的討論逐漸增多。但BeLive作為賣鏟子的一方,提供了另一個切面的視角:在過往聚光燈焦點之外,在互聯網老牌玩家中美的邊界遠方,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浪潮不曾停歇。這些新生公司正對中國經驗汲汲以求。
當“Copy to China”轉向“Copy from China”,新的問題由此誕生:如何讓中國經驗在社會經濟條件迥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來自中國的時光機
回首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起步時刻,幾乎沒有投資人不熟悉軟銀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
壓中中國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孫正義分析,全球各地IT行業的發展階段并不同步,在起步較早的區域如美國等探索出成功經驗后,再進軍其他如中國、日本、印度等市場,就仿佛坐上時光機器,有很大概率成功。
于是千禧之初,當全球化浪潮襲來,當美國互聯網公司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攪動風云,來自硅谷的VC們同步坐上了往返中美的航班,在他們中國合伙人的帶領下,沿著中關村大街尋找中國的谷歌、中國的雅虎、中國的亞馬遜。
如今經過二十年發展,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已經脫胎出眾多巨頭,“Copy to China(復制到中國)”的模式悄然轉變,成為了“Copy from China(從中國復制)”。
根據專注拉美的創投集團Polymath Ventures的觀察,拉美第一波創業公司模仿的是歐美模式,但很快風向就變為了向中國數字經濟前輩們學習[1]。
來自中國市場的有效經驗,不僅進入了那些與中國社會商業相似的后發地區,還回頭向歐美等先發區域輸出,深刻參與世界多地的互聯網進程。
比如從搜索優化和跨境婚紗起家的許仰天,依靠強大中國供應鏈的“小單快反”模式,做出了全球最火的快時尚服裝網站SHEIN,在美國,用戶數量超過快時尚鼻祖H&M和Zara,如今估值已經沖破千億美金。
而來勢洶洶的拼多多國際版APP Temu,用8美元一個的吹風機、1美元一雙的義烏拖鞋,俘獲了越來越多海外消費者的心。
電商之外,更豐富的是內容領域的創新。十年前眼花繚亂的千播大戰,讓中國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直播商業模式,為小象直播、BIGO LIVE等出海直播頭部玩家提供了豐富經驗。
此外還有后來居上的抖音、快手短視頻,用單列下滑+算法推薦,掀起了一眾海外巨頭的模仿潮流,Instagram的Reels、YouTube的Shorts,幾乎是點對點地復制迎擊。在游戲領域,也跑出了流水雄踞ios榜首的騰訊、米哈游等知名廠商。
應用端的創業創新潮流,甚至出現了能力的溢出,技術支持與服務的出海潮得以涌現。面向B端的視頻SaaS公司BeLive,向全球最大的一些電商和社交平臺,例如日本的樂天,東南亞的Grab,東南亞的Shopback,土耳其的Trendyol,還有非洲的Jumia等,提供短視頻與直播的解決方案。
整體來看,“Copy from China”背后,其實包含了整個互聯網產業生態數字化的成熟路徑。這些數字化轉型進程的實踐教程,對世界其他地區有豐富的借鑒意義。
然而共性背后,有不能忽略的區域特性。中國互聯網二十年來跨越式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國內成熟的服務商、網絡設施支持以及移動終端普及等底層基建之上的。
對發展階段各異的其他區域來說,中國模式并不適合完全照抄、簡單復用。
地域差異的彌合劑
在非洲,最受歡迎的音樂軟件不是風靡歐美的Spotify,而是Boomplay。這是一款預裝在傳音手機上的、“Made in China”的音樂APP。
作為非洲“手機之王”,總部位于深圳科技園的傳音手機,占據了非洲大陸50多個國家過半市場份額,去年賣出了一億臺。它的成功關鍵,是把本土化經營做到極致,例如針對自拍需求,甚至推出了“智能美黑”功能。
脫胎于傳音手機默認播放器的Boomplay,顯然也深諳接地氣之道。
比如非洲本地人偏愛歡快的節奏,串燒與DJ版改編歌曲很合他們口味,Boompaly為此推出了Crossfade功能,能讓歌單歌曲無縫銜接。此外他們還瞄準非洲人的社交需求,參考網易云做了音樂社區。
Boomplay表彰藝人完成平臺億次播放
盡管已經有了豐富的本地經驗,但在發展直播新業務時,Boomplay還是遇到了不少挑戰。
經歷過千播大戰的中國創業者都知道,直播對實時性與即時互動反饋要求都很高。但非洲的網絡基建還沒完備,加上服務商分散,用戶總是處于一個沒有wifi的弱網環境。
這就為團隊帶來兩個挑戰:①處理高延遲;②降低直播的流量消耗。
另外,非洲還不具備國內完整的主播體系,當地主播們使用的設備參差不齊,對音質處理與環境降噪也有新要求。
因此如何在有限條件下騰挪,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直播體驗,就成為了Boomplay必須攻克的課題,這也是他們在當地挑選云服務商的看重指標。幾番對比測試之下,他們選中了同樣來自中國的騰訊云。
作為社交與內容領域的頭部玩家,騰訊在RTC(實時音視頻)和IM(即時通訊)領域積淀深厚,為Boompaly提供了一整套可以靈活支持的音視頻系統,并在實際應用中,為Boompaly作了逐步調優。
比如在音質問題上,騰訊云找了幾款傳音在非洲當地覆蓋率較大的機型做測試,針對不同設備的收音與外放質量做了優化。為了解決流量消耗問題,騰訊云與Boomplay一起用了兩三個月摸清環節、成功降低消耗。
因地制宜的基建支持不僅發生在非洲,每一片企圖“Copy from China”的海外土地,都有自己的特殊命題。
隔壁印尼版的“Boss直聘”KUPU,也曾在視頻面試功能上,面臨弱網環境下難以完成雙向視頻傳輸的困難。
KUPU同樣選擇了復用來自中國的基建經驗:通過在視頻編解碼、上傳、分發乃至加速等多個環節的優化,騰訊云音視頻最終幫KUPU優化了視頻傳輸的體驗。
而在普遍被認為是互聯網金礦豐富的中東,雖然內部國家之間地理相連,但網絡架構卻并沒有互聯互通。
騰訊云的工程師們不斷迭代,得出了用法蘭克福的節點覆蓋沙特效果最好等諸如此類的方法論。
放在以往,層出不窮的本地化問題足以消滅“Copy from China”的時光機優勢。曾轟轟烈烈進入中國市場、收購易趣又最終敗走的美國電商巨頭eBay,前員工曾感嘆“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了”,最終勝利的是本土的淘寶與拼多多。
但如今,以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基建新一輪出海,為突破區域時空限制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支持。騰訊云副總裁、國際業務產品負責人李郁韜就曾點出:
“過去互聯網應用出海,創業者最頭疼的是在當地找機房,找運營商甚至找西方云廠商,因為需要看當地能提供什么支持,自己才能做什么業務。眼下中國主流云廠商基本都在出海,如今他們只需要提出需求,就能得到很好的滿足。”
如果說云廠商提供的基建支持,為中國企業出海初步磨平了鴻溝,那么往上一層,他們從各自優勢業務中抽象出來的能力,則成為 “Copy from China”的創新催化劑。
寫滿答案的解題集
自最早從亞馬遜誕生之日起,云服務承擔的,其實就是將一家企業自身可復用的能力,賦予給后發的伙伴。亞馬遜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就通過AWS向合作商傳遞。
在“Copy from China”的熱潮中,來自中國的云廠商也在承擔類似的角色。通過云服務,來自中國的互聯網模式得以快速落地,并完成創新。對合作伙伴來說,這是一本寫滿業務經驗的解題集。
招聘平臺KUPU就發現,在印尼本土組建一個有一定體量、有經驗能力的產品與技術團隊非常困難。因為印尼本地的互聯網并沒有發展充分,還大量用擺桌子辦招聘會的形式,在C端應用場景上沒有經驗,也就做不出實用功能。
KUPU官網主頁
在騰訊云的幫助下,KUPU得以復制國內經驗,做出了一個類似BOSS直聘的雙端匹配系統。通過用戶畫像做算法篩選,簡歷匹配后雙方線上視頻面試,為印尼當地的公司快速找到合適人才。如今KUPU上有12萬招聘者,超過200萬的求職者。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一位有豐富C端業務積淀的云廠商就能幫上很多忙。這恰恰是在14億人口大市場里,摸爬打滾許久的中國云廠商所擅長的。
比如在音視頻上,中國廠商就抽象出了非常多實用的能力。
BeLive發現許多客戶有“同時播放”的需求。AWS、 Microsoft等美國廠商,在云方面沒有太專注于視頻的方案,而騰訊云的技術則可以達到一個直播在8個社交平臺、電商平臺同時播放。
與騰訊云的合作,為BeLive提供了借用騰訊云成熟產品的機會,囊括Stream Services, 視頻點播(VOD),騰訊云實時音視頻(TRTC)等一系列廣泛的音視頻底層功能。
在具體的直播功能支持上,經驗豐富的中國云服務廠商也表現更好。
如今在諸多應用的直播場景中,屏幕中顯現的實時通訊、彈幕、送禮等功能,都離不開IM(即時通信)服務。
但眾多海外服務商鮮少能夠提供IM服務,通常需要外接處理。比如音頻直播中的送禮功能,Spotify這樣的廠商無法覆蓋。因為Spotify的直播功能本身是服務于自己播客業務的,以分享交流為主,并沒有禮物打賞等觀眾強互動的考量。
相比之下,中國云廠商就能提供有豐富的直播IM支持。
而瞄準東南亞華人市場的小象直播,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直播平臺。他們的主要場景是秀場,包括單播以及多主播pk、觀眾連麥等復雜的互動場景,涵蓋社交、情感交友、音樂等多個維度。
這些玩法在底層邏輯上跟國內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小象直播通過接入騰訊云TRTC、云直播+云點播以及IaaS服務,實現了這些功能的快速到位。
因此小象直播可以騰出精力,花更多時間回到業務層做事,把部分付費用戶生命周期做到了3年以上——要知道在競爭日漸激烈的東南亞市場,“時間”本身就是很大的價值。
云廠商成熟的產品能力支持,反過來也促進海外應用們的產品革新。
在日本,直播的熱度向來不及中美。但有日本客戶目睹騰訊云對于直播的充分支持之后,隨即選擇加入了這一波浪潮,并把直播技術與粉絲經濟進行了結合,將過去線下才能開的粉絲見面會搬到了線上,利用技術做出了“虛擬小人打Call”等具有當地特色的創新。
借助騰訊云的視頻技術,KUPU也上線了虛擬人與更加場景化的IM互動方式。
由此可見,先驗的模式與框架,對于創新來說無異于催化劑。而在眾多的云廠商中,騰訊無疑在音視頻等泛娛樂的賽道上身位領先。
多年來涉足音樂、長視頻、短視頻、直播等一系列to C業務,騰訊自身早已完成了云原生化,將五千萬核完成了上云。這樣的能力溢出,反映在產品端,便成為了堪稱“事無巨細”的全覆蓋。
正如騰訊云總裁邱躍鵬所概括的,業務場景對于產品打磨的意義:“如果沒有一個大規模使用的場景歷練,如果在業務中自己沒有見過這個功能,那么也就做不出來對應的to B產品。”
一如中國強勢的制造業,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也終于在多年的厚積薄發之后,成功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如今整個鏈條的集體出海,整體競爭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這可以從云廠商的數據中得到側面驗證:2016年正式啟動出海至今,騰訊云已經為超過1萬家客戶提供服務,增長迅猛。2023年上半年,非洲、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中東地區的表現尤其出色,驅動騰訊云國際收入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這是舊戰場上難見的增量。
尾聲
全球化初期,巨大的輪船、集裝箱成為了全球化的第一批有力基建。
紛繁的貨物、飛速變化的產業和先進的技術,通過這些模塊化的龐然大物,乘著五大洋的海風飄往世界各個角落,為工業與社會效率提升,供應了源源不斷的燃料。世界面貌從此大不相同。
數字化浪潮下,云服務廠商正憑借成熟的技術、方法論積累,成為“Copy from China”過程中新的基建力量。
來自互聯網先發區域的經驗與創意,正通過騰訊云這樣的廠商,一點點落到了異國的土地之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資料
[1] 拉美互聯網正在擁抱“中國經驗”,栗鹓
[2] Online e-commerce player Meesho is the new crorepati factory,business insider
[3] Bharat 2.0研究,尼爾森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