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業要求劇變:拿到融資前必須先掙到錢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徐志斌,授權微新創想轉載發布。
“現在投身AI領域的創業團隊,能夠試錯的空間和次數,比幾年前移動浪潮小多少?
至少下降了80%~90%。早前風險投資容忍度非常高,投決也容易通過,但現在情況有一些變化。
那現在AI領域創業,要特別注重什么?
收入!必須要先掙到錢。”
在和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電話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聊起當下超級熱度的AI領域創業和投資。
如果要說感受,我們幾乎聽到了兩方面感受最深:
一方面是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今天的創業和投資氛圍和過往完全不同。曾經寬容的試錯空間,被今天的市場環境所改寫,試錯容許度至少降低了8-9成。
為此投過率不僅銳減,所需要的時間也大大延長。要求創業團隊先驗證商業模式和收入可能、甚至是先掙到錢(哪怕是小錢)的要求,一下子變得非常高。
一句話:創業時就要先掙到錢。
另一方面是藏在這些劇變后面的機會。例如,我們快速點過,面向商家降本增效的需求、支撐各種團隊自動化營銷和運營的應用需求、全新的地方+VC+創業團隊的關系等等。
某種程度上看,為商家提供應用和服務機會甚至更先見到錢,更先成長起來。這也是梅花創投和見實科技、行行AI一起發起和9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AIGC強應用大會的初衷和原因。
三大團隊期望推進AI應用的發展和運用,推進投資人和創業團隊的面對面溝通,也推進新應用在商家面前的演示與接觸。屆時,吳世春和梅花團隊也在大會現場以及晚上的秘密會,歡迎大家在文末或者公眾號菜單欄報名深度溝通。
現在,我們先回到和吳世春長聊的現場,一起聽聽他對AI領域創業的思考和判斷:
劇變一AI領域創業,需要更在意客戶和收入
見實:在AI領域創業現在熱度非常大,但我們在接觸過程中發現投資比過去謹慎很多。看的多,出手少。這個觀察是對的嗎?
吳世春:盡管AI領域創業是機構關注排名第一的領域,但實際操作并不多。很多機構愿意多看、多接觸和多聊,但真正出手時仍相對謹慎。
關于你提到的那些AI應用和企業服務創業,我認為主要會從已經有場景、客戶和數據的公司,加上AI應用的角度來投資,而完全原生的的AI團隊進行融資的情況并不多。
見實:如果是這樣,AI應用和企服市場結合就很緊了。早幾年資本市場對企服、SaaS關注算不上高,尤其近幾年更算是遇冷。如果AI應用走向這個方向,會改變之前SaaS不被資本看好的情況?
吳世春:我認為其中一部分肯定會被改變,因此可以拯救SaaS。過去SaaS已經發生過一波大投資浪潮,投資機構盈利情況比較一般。這波AI帶來的機會包括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以及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
當時投SaaS,海外基本都有對標,按照每股上市標準,除一個10或20來計算中國的標的。
但我認為,AI應用可能不一定完全對標國外,因為在SaaS時大家還想在美股上市。現在AI更多是A股上市。而A股上市更看重盈利性指標,這對于尋找美國AI應用對標來說并無太大意義。
因此,在AI應用投資中,看重要求成為中國上市的第一名,每一步都能找到對標信息,這樣就容易下手。而現在沒有對標信息時,你必須要自己摸索定價邏輯、未來的上市預期以及壁壘、復審等方面,這就需要更多的DD調研。
見實:現在進行調研,會傾斜于哪些角度和方面?
吳世春:我認為許多金融領域的項目、能更快速盈利的垂直應用、還有類似如招聘、法律、AI教育等,其中教育仍是一個大市場。
劇變二
AI應用應該成為客戶增收的工具
見實:從你自己的角度來看,現在行業中企業的付費意愿與早幾年的SaaS相比,有變化嗎?
吳世春:目前整體付費意愿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這還與行業本身的景氣度有關。
目前企業可能在開源節流,少花一些不必要的錢,盡量減少可有可無的應用。這對于當前付費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對于AI,如果能比以前的SaaS更多地幫客戶賺錢,變成客戶增收的工具,我認為這類工具往往能吸引更多客戶的付費意愿。
劇變三
投資人也害怕錯過,和擔心投錯
見實:企業“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估計幾年內變化不會大改變。這對AI創業來說會不會拖后幾年?
吳世春:我認為現在吆喝聲和雷聲都很大,但要真正實現盈利效應的公司出來,需要具備規模化營收和上市能力,以及給投資機構帶來回報。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在等待突破。一旦實現這種突破,就像當時新浪、搜狐、網易一樣,一旦上市,帶來的回報將比之前從美國復制模式到中國時更為激發創業熱情的標志性事件。
因此,現在需要有這種東西出現。確實,要有人從中賺到錢,包括AI的發展也是如此。
這個行業的一個參照是,OpenAI 有人可以實現年化收入達到10億美金,并且市值超過幾百億美金,很快就能達到上億用戶。
這些指標性的事物會大大激發人才、資金以及社會關注力的聚集。國內也需要這樣的標志性企業和事件。
見實:這里面確實存在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一是大模型成為大平臺、大公司的舞臺。二是過去企業服務市場上,平臺越來越開始直接和無數商家做生意、做連接。服務商市場實際上被壓制的并不大,這幾年新生態中甚至連上市公司都很罕見。
這個趨勢傳遞到AI來,可能平臺就直接鼓勵商家直接和平臺合作、付費了。這樣一來,圍繞這些大模型和企業應用去創業的團隊,空間大嗎?
吳世春:實際上,如果將AI視為一個比互聯網和移動平臺更大的浪潮和機會,現在很多事情還未開始。
因此,當它的序幕剛開始時,我們能預測的事物可能比未來實現的事物要少很多。
現在就像你當時用郵箱發送郵件,可能已經窮盡想象力,無法想象現在的互聯網能帶來如此廣闊的影響力和使用程度。因此投資者肯定是一邊學習一邊使用,一邊進行比較,然后逐漸下注。
這種情緒既害怕錯過,又擔心投錯。在這種矛盾心理中,投資人肯定愿意多看、多問、多學,最后鼓起勇氣下注。
劇變四
對創業者的試錯容忍至少下降了8-9成
見實:早前風投中,資金相對充足,對于試錯相對容忍。但近幾年,整個風投也很難,類似這樣的環境下,試錯的容許空間有多大?
吳世春:目前,背后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支持。政府對新項目更關注產業落地以及稅收等方面,可能目前的AI應用企業還無法提供。
實際上這些創業團隊能夠試錯的空間和次數要遠比幾年前移動浪潮要小很多。那時候有很多社會化資金和美元,容忍度較高,投決也容易通過。
見實:少了多少?
吳世春:下降了80%~90%。
見實:如果一開始對許多AI創業團隊的收入能力、營收能力以及客戶滿足能力的要求會非常高,一開始就能賺到錢,那他們的融資估值或者意愿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樣了?
吳世春:要觀察賺了多少規模的錢,如果賺到大錢當然會發生變化。
當然,賺到小錢只能證明你有賺錢能力,但資金數量還不足以支撐你往更大的規模發展。所以,賺到小錢仍需通過融資、資本認可和放大來實現發展。
我們愿意看到那些能賺小錢的創業者,一開始就具備造血能力。AI賽道上,我們常說:小機會上磨刀,大機會上砍柴。
你可能需要像一個無法戰勝的小強一樣磨好刀,最后等到一個大的AI應用,讓你賺到很多錢。就像騰訊這樣的公司,當時也磨了很多刀,包括一開始的SP收入,后來才在游戲市場上占據第一名。
所以,賺錢的意思并非是他賺了錢就不需要再去融資了。我相信暫時不會有企業賺到特別大的錢。
見實:如果對于整個營收和客戶能力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重,在融資、創業以及整個產業的協作和配合方面,會不會有新的合作形態出現?
吳世春:很有可能。和原來的投資范式不一樣,會有更適合當前投資機構與創業者之間的關系。VC和政府的、LP的關系。一切都在變化中,我們只是身處變化中的一個小參與者,只是在細微地洞察變化的脈搏。
見實:看海外市場,有些幾個人的小團隊但在垂直細分上營收很好,借助各種工具,實現自動化管理、營銷和服務。未來可能很多應用組合的業態會很豐富。
只是也不明白的是,小團隊的崛起以及創業會不會成為現實,面向小團隊的應用會不會起來?
吳世春:我認為這部分會起來,我也非常看好。現在看到了十幾個項目,目前正在調研和盡調中。
實際上,現在完成投資的時間比以前要慢。比如在五六月份看到的項目,如果決定投資的話,可能到八九月份才能真正close。
見實: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多團隊能撐過這段時間嗎?
吳世春:可以理解為這也是VC對項目的考核。如果你連這種都撐不過去,可能在第一輪考核上就已經不過關了。
劇變五
創業團隊構成要求全能
見實:創業團隊在新形態下一開始就能快速見到錢,那么對于融資來說,是不是就直接談大A輪?類似于早年的孵化種子輪、天使輪,以后在市場上就再也聽不見了?
吳世春:我們現在投資的很多項目都是Pre-A或A輪,以會向后移一點。現在單筆投資大約在兩三百萬。
那時候確實有很多偏種子、天使期的項目,看到整體數據時,需要給出的估值和價格都會更高,金額也更多。
見實:這樣一來,梅花整個被調整的團隊,對研究的團隊有什么新要求?
吳世春: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更細致。調研一個項目的成本相較于以前要高得多,以前可能需要幾十分鐘做一個決策,幾天內做一個投資,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難實現。
見實:目前在AI賽道中的創業者,與過去幾年相比,他們在要求、整個能力模型,與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吳世春:我提出了一個名為“MSHTC”的概念,即一個團隊需要擁有強大的組合,M是夢想構建師,S是執行者,H是行業老炮,T是技術領軍,C是內容頭部。既要懂銷售、技術、內容,又要懂管理,還要懂行業老炮。
因此,現在的要求更為綜合,不能存在短板。
見實:現在這樣理想化的團隊多嗎?
吳世春:至少他應該具備這方面的意識,并努力向前補充這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