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瘋了!一個小縣城,搶了全國90%的領帶生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正和島(ID:zhenghedao),作者:米麗萍,編輯:Fiona,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說到嵊(shèng)州,可能很多人沒聽過。
但說到杭州小籠包,大家都很熟悉。
就像蘭州拉面不是來自蘭州一樣,杭州小籠包也不是來自杭州,而是嵊州。嵊州也是越劇的發源地。
嵊州是浙江省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浙江東部,由紹興市代管,擁有悠久歷史。李白的詩“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中的剡溪就是嵊州境內的一條小河。
每個嵊州人都會自豪地說,嵊州,是千年剡溪唐詩路,百年越劇誕生地,書圣雕圣歸隱地。
嵊州三面環山,地理因素決定了當地靠務農很難富裕。但去年嵊州GDP達到了711.1億元,人均GDP達到近10萬元,在2022年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行榜中位列第91位,可以說是一匹“黑馬”。
在嵊州的產業中,領帶便是其中之一。
嵊州的領帶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也是全球領帶、服飾、真絲產業鏈最為完善、配套最為齊全的地區之一。
嵊州的領帶產量占全國90%、世界60%。據說世界每三條領帶,就有兩條來自嵊州。
現有領帶專業生產企業2000多家,2021年上規企業41家,上規企業領帶工業總產值25.26億元,占全市4.65%。年產領帶1.1億條,從業人員3萬余人。
中國領帶產業的半部興衰變遷史,都承載在嵊州這座小城里。
01從小作坊到走向世界
上世紀8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西服熱”開始在內地興起,年輕人們都跟著時代的潮流,紛紛穿起西裝,打起領帶,西服產業也變得火熱起來。
當時領帶產業在嵊州興起,最早做領帶時,制作領帶的大多步驟都是由人工完成,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去外貿領帶廠學手藝、打工,家庭小作坊也開始變多。
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中小型領帶企業在嵊州如雨后春筍般冒頭,迅速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再加上理念、組織、技術和營銷等一系列創新,嵊州的領帶產業打開了新局面。
1992年,嵊州中國領帶城正式落成,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服裝品牌和領帶批發商,當年出口領帶6000余萬條,成交額13.6億元,稅利1500余萬元,生意之火爆可想而知。
后來,嵊州涌現了1000多家領帶生產企業,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銷領帶3億多條,占全國產量的五分之四、世界的三分之一,全球領帶生產加工基地也從意大利等地向嵊州轉移。
一直到2007年,嵊州的領帶產業一直高速發展,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讓嵊州領帶產業受到重創。
再加上缺乏原材料市場和基地,嵊州的領帶企業長期受制于上游蠶絲供應商。
嵊州領帶每年真絲用量達5000噸,其中95%需要從外地采購,一旦價格波動,會給嵊州的領帶生產企業帶來震蕩。
在內憂外患之下,嵊州的領帶產業急需轉型升級。
為突破困境,嵊州的領帶企業有的在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發展了100萬畝的蠶桑基地,這意味著,嵊州領帶首次擁有屬于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有的企業開始研發工業化養蠶,實現規模化生產,大大提高養蠶效率,增加蠶絲供應的穩定性,拓展從原材料到加工為一體的領帶制造產業鏈。
2019年1月20日,嵊州巴貝集團年產1萬噸鮮繭的養蠶流水線投產成功,這意味著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這個世界性難題,被嵊州企業攻克。
為了攻克這個世界性難題,巴貝集團歷時7年、投資超過3.5億元。
工廠化養蠶成功后,200個工人一年的產量,相當于農村10萬個農戶養的蠶繭產量,而且蠶絲強度、清潔度明顯好于傳統飼養的蠶絲,質量達到國家標準5A級以上,為下游高檔蠶絲產業提供了原料保障。
工廠化養蠶模式不僅顛覆了5000多年傳統養蠶模式的技術,將工業化手段植入農業化經營,更是實現了蠶、桑分離,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跨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全新之路。
目前,嵊州中國領帶城集印染、織造、制作于一體,坐擁1000多家領帶企業,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領帶批發市場。
嵊州年產領帶3億條,出口1.6億條,產值超100億元,遠銷9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產量占據全國市場的90%,承包了全世界幾乎2/3的領帶市場。
02扭轉困局,長遠發展
作為世界三大領帶國之一,中國是全球領帶生產、出口最大的國家。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根領帶”,經過幾十年“快而大”的生產發展,中國領帶產業面臨著“量大價低”的大瓶頸。
“嵊州的領帶企業超過了1000家,蛋糕就這么大,領帶行業正在成為一個微利行業”。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來解決。
面對外部環境,行業遇冷,唯有抱團取暖。
市領帶行業協會率全行業連續8次提價,在國際采購商手中爭奪定價話語權。此后4年間,嵊州領帶的出口價從2008年的2.2美元漲至2013年初的3.25美元。
在內部,電商對于領帶產業來說是最好的創新路之一。
過去,領帶城里開滿了大大小小的店鋪近200家,大家既開店做零售,也開店等廠家上門,同時也在店鋪內加工領帶,一間小小的店鋪,就像是門店、工廠和辦公室的結合體。
而現在,領帶城不像過去那么熱鬧了,許多手工活由大型廠家的機器完成,這里的人們僅做一些打結繞圈的工作。線上銷售也已占據領帶商家的主要部分。
法國時裝成衣協會駐華代表皮埃爾·塔樂比表示,領帶的最大市場仍在中國,“通過分析大數據,進而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可進一步升級領帶的品牌市場。”
嵊州大力推進“電商換市”,努力轉變營銷方式的創新。雅士林、巴貝等領帶服飾企業通過舉辦絲品花型設計大賽、推行電商交易等措施,加大了“嵊州領帶”區域名牌推廣力度。
2013年下半年,由嵊州領帶行業協會牽頭,以丹魯依、天樂、帥豐等企業共同創辦的“嵊州市浙東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開園,推進了嵊州經濟的跨越發展。
世界各國的領帶行業有一個發展規律,從歐洲到美國,再到日本、韓國,各國領帶行業的黃金時期只有25-30年。過了這個階段,90%的領帶行業都是因為成本過高、產能過剩而轉移到其他地區。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0年左右,嵊州的領帶產業正好發展了二十多年,靠以前的簡單加工生產,已經難以再持續發展了。
在歷史上,躲過上面那個發展規律的只有兩個國家,德國和意大利。
它們領帶產業的生存期長達90年,長壽的原因是工藝改良、新產品創新、品牌提升,也就是提升核心競爭力。
為此,很多嵊州領帶企業打造自己高效的全自動化縫紉生產線,在面料上,也從以前的單一面料轉向多元化的材料。
這幾年大浪淘沙,很多嵊州的企業也逐漸優勝劣汰,比如以前是100家生產企業,現在剩下一半,但是這50家的產量卻能持平之前100家的產出。他們的加工生產技術越來越先進。
之前嵊州幾乎所有的領帶廠做的都是貼牌加工,如今他們也在籌劃通過互聯網打造自己的品牌。
目前嵊州具有專業設計人員800多人,具備日產花型2000個及4小時實現從花型設計到成品領帶的制作能力。在連續8屆全國領帶花型設計大賽中,嵊州領帶企業設計師獲得3個特等獎、一個特別創意獎及11個一等獎。
可以說,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嵊州的企業們和政府都卯足了勁做出改變,提升自己。
03一條領帶,托起一方產業
在新時代,面對有限的發展空間,嵊州的領帶企業們也在尋找“二次創業”。
從領帶產業往真絲產業轉移,嵊州有天然的優勢。真絲家紡、服裝、內衣等與領帶在技術、設備、設計方面相通,客戶重合度也高,轉型風險相對較小。
目前,嵊州全市有超過1/3的領帶企業,正在向家紡、服裝等產業拓展延伸。一些領帶生產企業的針織服裝占全部產值的比重超過一半。
“巴貝”的家紡、“加佳”的針織、“鑫利達”的內衣、“麥地郎”的絲巾和圍巾……這些嵊州知名領帶企業,堅守領帶主業的同時,也成功開發出第二、第三曲線。
其中,麥地郎研發的兩款以“四葉草”為元素的精品領帶,被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籌備組選中,作為博覽會官方指定禮品送給外賓。
可以說,從1985年生產第一條領帶開始,到今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之一。
30多年的發展,嵊州領帶托起了一方產業。
嵊州圍繞領帶產業縱向打通了從原料到終端等各個環節產業鏈,橫向實現了產品多元化、系列化,由領帶延伸出來的產品同時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嵊州整個城市向著現代產業集聚地發展。
當然,這整個過程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嵊州市政府在建基地、打品牌、產業延伸、引進人才等全方位予以幫扶,為領帶企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
2015年,在嵊州城南新區,距離中國領帶城不遠,一個巨大的建筑群拔地而起,這就是中國領帶城物流中心,投資約30億元。
這是嵊州打造“時尚產業之都”的系列工程之一。定位于“世界領帶總匯、中國真絲之都、服務經濟平臺”,是集交易、展示、技術、科研、批發、電子商務、倉儲加工、物流配送、休閑觀光、辦公、信息發布于一體的現代化專業市場群。
中心的建立,旨在通過現代物流和產業集群區,取代傳統的領帶城攤位式交易,提檔升級,形成現代化專業市場群與電子商務產業圈聯動、領帶產業工業化與市場化互動提升的新局面。
同時,為了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提高嵊州領帶的競爭力,在質量檢測、交易市場、信息發布、設計交流等方面,嵊州都具備著完備的服務體系。
浙江省嵊州領帶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設立有花型資料庫。浙江省領帶真絲產品質量檢驗中心以及“中國領帶在線”和省級領帶外貿預警平臺、嵊州真絲·領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公共服務平臺,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在2015年,嵊州就先后投入約23億元用于上游整合、設計研發、技術攻關等項目建設,研發總投入約占集群銷售總收入的3.2%。
此外,政府協同企業積極到云南、廣西、四川等西部省份建設蠶桑基地,目前已達108萬畝,如果全部實現量產,年產蠶絲可達幾千萬噸,基本可滿足嵊州領帶企業的生產需求。
在創新和人才建設方面,嵊州政府還出資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用于上游整合創新、科技創新、品牌運作等。
出資4000萬元,與清華美院、浙江理工大學、西安美院等院校合作,成立花型設計培訓中心和組建嵊州領帶學院,培育領帶設計、研發和產品創新的專業人才。
連續舉辦17屆“中國領帶名城杯”國際絲品花型設計大賽,引領時尚設計潮流,培養優秀設計人才。
同時,在行業參與制訂《領帶》行業及國家標準,新國標于2021年10月執行實施;參與制訂浙江制造《通用領帶》標準,該標準于2017年10月實施。
可以說,這是嵊州領帶企業與政府的一場雙向奔赴。一整套完整的計劃實施,為嵊州領帶產業的轉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也讓嵊州領帶托起了一方產業。
04結語
30多年,嵊州把領帶的產量做到占全國90%、世界60%。
在這個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嵊州成熟的產業集群模式發展。
就像一碗蘭州拉面,拉動了化隆的產業集群。一條領帶,也拉動了嵊州的產業集群,繡出了一條國際化的產業鏈條。
一個強大的產業集群背后,靠的是不同的產業所支撐。生態越豐富,韌性就越強,只有做到極致的效率,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無法超越的競爭力。
而在產業集群最常見的就是“背簍里的龍蝦”現象。
一只龍蝦想爬出背簍,呼吸外面的空氣,下面的其他龍蝦就會把它揪回來。這是最絕望的內卷之地,誰也別想出頭。
就像最先走出洞穴看到外面世界的那個人,最后被同伴殺死。
像箱包之都的河北白溝就容易見到令人窒息的降價拼殺。任何一家公司花費幾個月開發的新產品,只要一冒頭,過不了幾天,就會有另外的廠家開始銷售同款。
這意味著,沒有企業愿意投資和開發新品。而這種情況,在很多自發生長的產業集群中,都很常見。這些陷在背簍里的集群,下一步很容易零落飄散。
而在嵊州中國領帶城,所有制造好的領帶,都會先接受質量檢測,只有達到一定標準,才會出口到國外市場上。
這種方式不僅杜絕了各領帶企業之間的惡意競爭,也提高了嵊州領帶在國際市場上的口碑,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所有企業都參與了定價,避免出現低價傾銷的現象。
這無疑有利于嵊州打破一個地區領帶生產的短期規律,也更利于嵊州的長遠發展,是嵊州市政府一種長期主義視野的體現。
目前,嵊州已形成了"小產品大市場、小區域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小政府大服務"的領帶產業集群,是世界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和浙江省21世紀最具成長性的十大國際性產業集聚區之一。
只有所有的龍蝦都團結起來,才能爬出背簍。
只有集群不陷在“背簍”里,才能走出內卷,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 中國領帶城,一條領帶撐起一方經濟,嵊州領尚小鎮
[2]. 集群巡禮 | 浙江省嵊州市:中國領帶名城,中國紡織產業集群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