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料“生死劫”,本土化是最優解?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氫消費(ID:HQingXiaoFei),作者:H.H,編輯:楊博丞,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日本福島核污水啟動排海至今已過半余月,據估算有超過1500多噸核污水已被排進大海。從長達30年排放期來看,這僅僅是個開始。而對市場規模已接近2000億元的中國日料行業而言,這也是一場行業震蕩的開始。
日前,氫消費隨機走訪了位于武漢大型商場內4家日料店,這些店鋪人均消費在200-500元不等,店內上座率如常,甚至出現了排隊等位的情況。據門店負責接待的小天透露,“最近一段時間店內上座率大概在八成以上,目前已經在大眾點評上線了“所有食材均為國產”提示,讓大家放心食用。”日料爆火的背后,是日料愛好者“最后的狂歡”。
據艾媒咨詢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消費者關于日本排放核廢水對日料消費頻率的影響中,有接近半數的消費者認為沒有影響甚至會頻率增加。
圖源:艾媒咨詢
不過這次核污水排放后,大家對日本的消費信心斷崖式下降。就像之前三星手機爆炸間接導致了整個韓國產品在中國的衰退。但沒有人知道,此次事件是否會是日本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多米諾骨牌倒下的開始。畢竟,自此之后,日料“高端”濾鏡將徹底摘除。
近年來,日本料理在我國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餐飲業影響力最大的海外菜系之一。按照大眾點評2023年6月的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內地有79324家日本料理店,其中有378家日料店人均消費超過1000元;僅日料品牌就有791個,位列我國“異國料理”第一,超過了擁有706個品牌的粵菜和618個品牌的川菜。
但由于核污水的擔憂逐漸發酵,日本海域的水產成了眾矢之的,連帶著所有日料店鋪以及海鮮產業都被蒙上了“被污染”和“即將被污染”的陰影。
可以說,這樣的風險偏好是無法避免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呈現兩極化趨勢,一部分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輿情的消退,逐漸對這件事無感,恢復對日料的消費;另一部分人則會長期保持謹慎的態度,從此退出日料的行列。
01人類或成海產最終受害者
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這半個月里,「核廢水」和「核污染水」這兩個名詞始終是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兩者僅一字之差,對人們日常生活影響有何不同?
自從核能被開發利用后,為了維持核電站的穩定運行,往往需要用水來冷卻,這種水就是核廢水。通常而言,核廢水只會在反應堆外殼的外面進行循環,受到污染可能性較小,而且國際對此有非常成熟的研究和監測。
但問題就在于,此次福島核反應堆排放出來的不僅有冷卻水,還包括和核材料混合在一起的污染水。如果將兩者關系比作煮雞蛋,核廢水相當于煮雞蛋時用的水,但核污水就是將蛋清蛋黃帶出來,成了雞蛋湯。這樣的后果就導致了核污染水的成分遠遠超標,危害也自然大很多。
而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后,在進入大海自循環的同時,首先會被一部分藻類吸收,海蝦類生物會吃掉藻類,隨后就是上演“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最終大量的污染物會富集到位于食物鏈頂端的動物體內,比如海鮮,甚至是吃掉海鮮的人類。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楊華表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無論深海或是近海的海鮮,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污染及影響,但是具體能不能達到食品安全的要求,需要專業機構來檢測。”
同時,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吳巍也表示,放射性同位素是揮發性物質,它不僅僅會污染海洋,還可能存在于土壤、空氣中,所以對農產品、日用品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無論是食品,衣物、護膚品等等,從較長時間周期來看,都會受到一定影響。
02千元高端日料,吃的是中產階級的優越感
在日料市場,對海鮮依賴程度最高的千元高端日料首當其沖。
近5年來,我國高端日料店鋪迅速迭代,數量不斷增加、客單價上漲,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頭部餐廳中,客單價在3000元/人并不罕見,從幾百到幾千不等的日料店也正成為主流。
這些頂級日料究竟貴在哪里?離不開“天然食材與匠人邏輯”這兩大關鍵詞。在日料中,廚師的使命就是努力尋獲極致的食材,通過適當的手法將自然原味細膩的呈現在客人面前。從Omakase(由廚師決定菜譜)、懷石到割烹、會席,優質食材與高級服務都是不變的經營邏輯。
圖源:pexels
在眾多餐品中,人氣最高的藍鰭金槍魚、海膽、三文魚以及其他蝦蟹魚貝等進口食材,對于保鮮、處理、運輸的要求都非常高。為了保證食材的美味,基本都需要從原產地空運來,而且在運送過程中儲藏溫度要始終恒定才不會流失食材原本的口味。這也是為什么會有人說,很多千元日料店不是賣給月入 2萬元以下客戶的原因。
為了挽回客戶,大多數高端日料餐廳迅速做出“去日本化”的反應。如鮨龍、銀座巖、高倉·Modern Kaiseki等高端品牌發出公告,表示目前使用的食材來源均嚴格遵循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且店鋪內魚生、海味等食材原材料來自歐洲、東南亞以及國內大連等地區。
食材能替換,消費者卻不買單。日料品牌“萬葉”在明確表示將藍鰭金槍魚替換為西班牙藍鰭金槍魚后,銷售額占比仍然從過去的超50%降到20%-30%。
原因很簡單,由于產地不同,相較于藍鰭金槍魚,西班牙藍鰭金槍魚油脂少、筋多,且要花更多時間排酸、熟成,品質還不穩定。
“如果食材差別特別大的話,其實是能夠直接吃出來的。” 日料愛好者阿江拿他曾經吃過的南京某家日料店舉例,“那家的刺身沒有彈性,而且吃下去味道有點奇怪,花了1000+吃不到食材的“原汁原味”很失望。”他在品嘗過幾道特色菜后,直接將這家日料店拉黑,再也沒來過。
可以說,如果找不到“高端食材來源”與“高昂菜品定位”間的平衡,千元日料店“危”。而在這方面,萬葉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為彌補食客,萬葉主廚將菜單換為更具性價比的國產海鮮,同時也將人均消費從四五百元降至兩三百元,。
一位來自武漢的日料行業老板坦誠分享,“在核污染事件后,我們曾接到了客戶希望指定魚類菜品食材產地的訴求,比如點名要產自加拿大北極貝或波士頓龍蝦刺身等等。但其實我們采購海鮮產品受到的限制因素很多,政策、時令、渠道、供應鏈、品質、價格等等都會影響,目前做不到滿足食客指定產品產地的要求。如果消費者有特殊訴求,餐廳會盡力嘗試采購,但不能保證結果一定滿意。”
03中低端日料自報“家丑”后,或將死里逃生
“壞消息”不一定都是壞消息。對于鐘愛日料的人來說,他們也得到了一個好壞參半的消息,即中低端日料店的海鮮食材,絕大多數和日本沒什么關系。
廣東佛山夏樹壽司發布聲明稱:“夏樹壽司從未使用任何與日本有關的食材!不管過去,還是將來!所有食材均來源于正規渠道。”吉野家也十分坦誠,表示不會使用日本進口的食材,因為成本不允許。
盡管東也壽司也表示絕大多數食材來自中國,但是根據大眾點評顯示,其人均消費也達到了1200左右元。在大眾點評上,有人評價東也壽司“把用餐過程變成了食文化享受過程,很不錯”,從側面說明在食材之外,就餐環境、食物精致感、門店服務為東也壽司加了分。
這向我們傳遞出一個信號,即當中國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后,日料店替換食材將成為大勢所趨。依靠全球發達的供應鏈,優質海鮮食材變得不再稀缺,一個強有力的“佐證”是全球三文魚市場的分布。
在第六屆三文魚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業內人士介紹,全球經過BAP官方認證的三文魚養殖場有近500個,其中包括大西洋鮭、銀鮭和帝王鮭。2022年全球三文魚產量共約290萬噸,挪威產區、智利產區、英國、加拿大分別位于前四名。從中國市場來看,挪威也是中國三文魚進口量最大的產區。
換句話說,即使沒有日本的海鮮食材,國內中低端日料行業照樣能發展得如火如荼。
家住武漢的朱朱是日料的忠實粉絲。她認為吃日料海鮮的新鮮程度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很在意產地,使用國內食材也是很正常的行為。“有些老板想要獲利,才標榜自己食材來自日本,差異化自己的產品,但食材優劣不僅僅只通過來源地證明。”
艾媒咨詢所公布的消費者選擇日料餐廳首要關注點,排名靠前的也是口味和衛生狀況,占比分別為71.67%和60.67%。對大多數普通食客而言,倒沒有多少人糾結食材產地。
圖源:艾媒咨詢
甚至在更早之前還有調查稱國內日料店里日本本土品牌僅占3%,很多知名的日料店基本是國人自己開的,例如北京村上一屋、九本、湖北仙隱小鹿、浙江山葵家等等。可見,少點日料食材崇拜,做好本土化創新也是未來中低端日料發展的方向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輻射的恐慌會長期存在,并且會直觀反映在進口食品、全球水產品上等領域上面,一段長時間的低迷在所難免。
在不久的未來,進行海鮮消費時需要出示每種原材料的檢疫檢驗證明,或許將成為新的標準動作。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