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再掀波瀾,大模型+XR取代人類醫生?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Metaverse元宇宙(ID:NFTMall),作者:白羽潔,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自ChatGPT橫空出世來,在各個行業掀起不小的波瀾~
但多家大模型的陸續開放,使ChatGPT也不再“獨占鰲頭”,就在用戶們興致勃勃地體驗國產大模型時,一則標題為《ChatGPT成功診斷4歲男孩怪病,擊敗17位醫生》的新聞迅速吸引了目光。
01
事情還要從三年前說起。
在新冠疫情期間,4 歲的孩子 Alex收到母親Courtney送到的蹦床,不久之后Alex開始了身體疼痛,每天要靠止痛藥“續命”。
起初Alex開始磨牙,但在治療過程中,Courtney又發現Alex好久沒長高了,甚至左右腳發育似乎也有些不平衡——右腳走在前面,左腳被拖著走。
與此同時,Alex出現了更多并發癥:神經學醫生說Alex患有偏頭痛;耳鼻喉科醫生診斷Alex有鼻竇炎;物理治療師認為Alex可能患有小腦延髓扁平癥……
Courtney帶他在3年時間內共看了17個醫生,但所有醫生都不能確定病因。
直到Courtney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注冊了 ChatGPT,并將 Alex 的病情上傳,才終于得到了正確的診斷結果。
02
其實今年“百模大戰”的現象出現后,AI+醫療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
當我們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醫療大模型”并搜索,就會有上千萬條網頁跳出來。
科技大廠們早已在醫療大模型方向布好了棋。
7月31日,谷歌發布了首個全科醫療大模型——Med-PaLM M,該模型是由谷歌Research和DeepMind共同打造的多模態生成模型,懂臨床語言、懂影像,也懂基因組學。
在14項測試任務中,Med-PaLM M表現出色,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246份真實胸部X光片中,在高達40.50%的病例中,Med-PaLM M生成的報告被臨床醫生更多地采納,這為其應用于臨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03
除此之外,國內醫療大模型的探索也在水深火熱的進行中。
騰訊、百度、華為、阿里、商湯科技和科大訊飛等大廠在醫療大模型領域現后冒頭,發布了騰訊醫療大模型、文心生物計算大模型、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通義千問大模型、醫療大模型工廠和星火認知大模型;這些大模型已經深入到智慧就醫、智慧診療、醫療問答、醫療知識圖譜、醫療報告生成、生成個性化康復計劃等各個角落,快速推進商業化落地。
除了大模型之外,國內外各大科技巨頭也紛紛在XR醫療中布局。
此前,不少新聞報道是關于XR為醫學研究及醫療培訓做出的貢獻,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AR/VR/MR在臨床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8月31日,Pixee Medical宣布,世界首例使用(MR)Shoulder+產品的肩部植入手術成功完成。
Pixee Medical 是一家開發增強手術引導技術的公司,其宣布外科醫生使用Pixee Medical的尖端混合現實 (MR) Shoulder+ 產品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肩部植入手術。
Shoulder+ 是一種導航工具,使用 MR 眼鏡為外科醫生提供有關手術期間植入物 3D 定位的精確實時信息。這些信息疊加在患者的視野上,使外科醫生能夠透過皮膚看到骨頭,提高手術精度。該產品有助于降低種植體錯位和修復手術等并發癥的風險。
目前,Shoulder+ 系統已獲得 CE標志,并正在等待 FDA 510(k) 許可。
這意味著它已經達到了歐盟和美國針對醫療器械制定的標準。
同一時間,發表在《Frontiers in 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前沿)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VR冥想是緩解癌癥患者相關焦慮與疲勞的有效方法。
免疫治療中心 (ITC) 的研究人員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VR冥想組或對照組:VR 冥想組每周兩次接受 10 分鐘的 VR 冥想課程,持續四個星期;對照組沒有接受任何 VR 冥想課程。
研究結束時,VR 冥想組的焦慮、壓力和疲勞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放松程度和幸福感也明顯更高。
VR 前與 VR 后的放松和整體健康評分比較
當談到科技在醫療領域的進步時,往往都是積極的新聞或信息,事實上它確實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影響:ChatGPT和XR醫療技術,在診斷、手術導航、病患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04
然而,在我們興奮于科技帶來的潛力時,也必須要認識到科技始終無法完全替代人類醫生的角色。
科技的進步能夠提供更準確、高效和便捷的醫療服務:醫療大模型可以為患者提供即時的醫療咨詢和輔助診斷,XR技術可以增強手術導航的精確性和可視化效果。這些技術帶來了更好的醫療體驗和結果,縮短了診斷和治療的時間。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曾在5月16日發布聲明;呼吁用戶謹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工具:“雖然借助這類工具可便利地獲取健康信息,甚至能在資源不足的地區提高診斷能力,但在使用時必須仔細考察其風險。”
盡管AI可以提供準確的醫療知識和輔助診斷,但它可能忽視了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獨特情況。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生活方式、基因結構和其他因素都是獨特的,而AI很難考慮到這些差異。
這也意味著AI可能會給出與患者實際情況不符的治療建議。
除此之外,科技雖然能夠提供信息和輔助,但它無法復制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人際交流和情感聯系。醫生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夠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并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他們能夠傾聽患者的病情描述、理解患者的需求,并將醫學知識與患者的獨特情況相結合,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醫生還能夠運用道德和倫理判斷,在面對復雜的醫學決策時做出最佳選擇。
因此,我們不應將科技視為替代人類醫生的手段,而是將其作為醫療團隊的有力工具和資源。科技和人類醫生的結合,可以實現醫療的最佳效果。通過科技的輔助,醫生可以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好的醫學護理。而醫生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支持則能夠給予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照顧,創造更全面的醫療體驗。因此,科技在醫療領域的進步需要與人類醫生的關懷和專業知識相結合,以實現最佳的醫療結果。
參考文章:
1、Virtual Reality Meditation Shows Promise in Reducing Cancer-Related Anxiety, Stress, and Fatigue
2、World’s First Shoulder Surgery Using Mixed Reality
3、求醫3年無果,ChatGPT診斷出4歲男孩病因,大模型開始入局醫療
4、清華校友立功!谷歌發布首個全科醫療大模型,14項任務SOTA
5、世衛組織:慎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