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對話:從底層認知開始,變成AI原住民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見實,授權微新創想轉載發布。
如今已經有非常多AI強應用領域的創業者們賺到新AI浪潮的錢了。這波浪潮來勢洶洶,同樣的,實干家們也做足了完全的準備來承接這波浪潮。
在見實與諸多家AI公司的對話中,也發現,原始已有應用的公司在接入新的技術后效率翻倍的另一面是積極迎接挑戰與改變的心態。
此前見實曾對各公司中員工AI應用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9成以上調研對象都在付費:要么公司付、要么個人付,要么公司和個人同時都在付。在AI應用型公司內,這種狀況則為100%投入使用。
做AI應用產品之前,要先接觸AI帶來的極大便捷性,這是他們的一致共識。這也化成了在9月20日見實科技、行行AI等聯合發起組織的“AI強應用、多模型:2023見實大會”的關鍵圓桌話題之一。
當天上午,在行行AI的董事長李明順的主持下,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千里馬董事長 王劍波、WeShop創始人 奧創光年董事長陳琪、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 吳世春、UCloud董事長 季昕華等,一起展開了“為什么強應用派才能引領產業落地與創新?”關鍵圓桌。如下實錄為圓桌內容精編,分享給大家做參考。如下,enjoy:
01應用派眼中的AI
主持人李明順:在AI這一波的應用里面應該怎么干?
陳琪:打個比方,過去十年我想要在桌子上敲很多釘子進去,但以前的技術敲不進去。最近大模型出來,各種應用的AI技術出來,我們發現有錘子可以敲釘子了,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哪些釘子可敲就去敲哪些。
王劍波:我跟陳琪正好相反的觀點,我特別怕拿錘子找釘子。因為手里有一個大錘子容易找錯,我們現在主要關注的是,在千里馬的各個場景中,哪些已經實現了流程通暢。
這些已經流程通暢的我們正在研究如何通過AIGC實現指數級成本降低,重新啟動和重構我們原有的模型,進而推動我們產業的再次升級,實現第二曲線的蓬勃發展。
傅盛:怎么做AI應用我覺得有兩個點,第一個,我們很多時候最大的工作就是做“連接”,發現兩個領域之間連接的機會后,再深入下去把細節做好。今天AI給我們最好的機會,就是AI能和各個領域的連接,所以這是一個基點。
第二個是,要將自己能力圈積累和AI做好結合,這次AI出來我發現它和各個領域可以連接,而這正是我們過去所積累的能力。因為我認為很多東西是需要逐步發展而來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內部也總結了六個字,叫大模型、小工具。從小做起,一開始不要太圖大,我相信這個行業變化快,所以要抱著學習的心態,一點一點來。當你做了足夠多小的東西的時候,你對AI的認知;對用戶的認知用和戶需求的理解都能一點點成長起來。
最后總結一下,我覺得做應用就是把你手頭的活和AI結合好。把AI和你在的這個領域結合好,就是一個很大的應用,所以就從手頭做起,這是一個10年以上的長的篇幅,所以一點點來,不要急。
季昕華:我們UCloud是做云計算的,我們本身是給大家提供算力,所以對我們來說大家做的越好,花我們賺得越多。
當然,光做大模型不夠,只做大模型是賺不了錢的,所以大模型必須有應用生態起來才能賺到錢。
吳世春:我們希望能夠投資那些經歷過浪潮洗禮,雖然沒有在之前賺到大錢,但團隊依然完整,且擁有各種盈利能力的企業。
在新的技術革命和浪潮來臨之際,往往是那些在上一波浪潮中摸索、歷練過的企業能夠抓住機遇,取得成功。
例如張一鳴,他在前幾次創業中并未獲得大的成功,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之際,他通過多次嘗試和磨練,最終創辦了今日頭條等成功的企業。
在大公司還在猶豫觀望的時候,那些敢于冒險、富有經驗的企業家已經抓住了機會。因此,我們更青睞于投資那些具有頑強生命力、勇于嘗試的企業。
主持人李明順:因為中國的產業競爭很深,制造業是中國的強項,所以強中再加一個強AI我覺得會變成更強的應用。所以在制造業和傳統產業,你們還看到哪些機會?
陳琪:在我們過去十幾年的創業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就像桌子上的釘子一樣。例如,我們從WeShop開始,就一直試圖解決虛擬試衣這個問題,但在過去十年里,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卻沒有找到好的技術方案。
直到去年年底,diffusion模型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線希望。當我們嘗試使用它時,發現它開始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到了今年年初,隨著Steam等模型的推出,我們發現這些模型能夠解決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
我認為,對于AI技術,我們也需要親自動手、親自摸索。只有投入大量時間,不斷調試和優化模型,才能真正理解它的運作方式和優缺點。例如,在我的領域中,AI常常會出現幻覺,這在圖像處理上會帶來一些問題。
然而,從服裝設計的角度看,幻覺又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特性。因此,我們需要靈活運用AI的特性,找到適合每個環節的切入點。
總之,機會無處不在,但我們需要首先培養對AI技術的敏銳感知和理解。
王劍波:實際上,我認為那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對用戶具有巨大價值的事情,恰恰是最有意義和令人興奮的。以在ToB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為例,要在ToB端真正商業化去用,這個過程比想象中復雜更多,我們還是要更耐心去做一些更底層的事情。
季昕華:最近我們發現,在眾多的互聯網公司中,大約有100多家專注于開發大模型的公司,還有幾百家應用大模型的公司。
通過對這些公司的研究,我們發現大模型有兩個特點:一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非常深刻,二是其輸出容易產生幻覺。根據對輸出幻覺的容忍度,我們將AI應用分為十大領域。
其中,最容易出成績且最容易被容忍的領域是陪伴類或NPC類。例如,在游戲領域的NPC陪伴方面,mad max等公司做得非常好。
第二個領域是電商設計,因為每個人看到的內容不同。
第三個領域是建筑和服裝設計領域。
第四個領域是編程領域,特別是銀行的外包開發工作量已經開始被取代。
接下來是客服電商領域,特別是在外貿領域的客服電商,因為需要外語能力,包括英語、日語、德語等,這部分的自動化翻譯和客戶服務效果比較好。
吳世春:未來,所有的公司也都將成為AI公司,很多環節都將依賴于AI的使用和普及。
我們要變成AI的原住民,要變成AI的原著公司,融入進去,學習、體驗、應用,慢慢找到里面的痛點,然后把它變成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業?,F在也是同樣的時刻,需要更多人早點加入AI的原住民,成為這個行業中先嘗到甜頭的人。
02AI讓人們面臨巨大挑戰
主持人李明順:從什么時候開始,讓你們的員工們開始大面積使用AI的?
傅盛:我認為作為創始人或創業者,我們必須自己動手學習基礎知識。盡管有時聽取匯報是有必要的,但這可能會導致我們陷入“信息繭房”。我自己也始終保持學習的態度,甚至購買了一臺游戲本親自下模型進行操作。
其次,當我們對新技術有了親身體驗后,就應該將其傳播給團隊,帶領大家一起進入這個行業。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這是一個社會革命,如果我們不成長,誰也救不了我們。
因此,我們需要激發團隊的動力,讓他們愿意跟隨我們一起成長。在建立團隊時,我們也應該制定規則、發放股票和獎金,以適應新的組織體系變革。
季昕華:去年開始,我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變化。于是,從今年3月14日開始,我要求公司所有部門都開始使用AI,記錄使用情況。現在我們內部已經推出了4個產品。
我堅信,所有做互聯網的人都必須親自體驗AI。同時,我們的客服也已經全部轉用AI。此外,我們還在HR和財務上應用了AI。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崗位都能使用AI,并將其使用率作為考核標準。如果不達標,可能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王劍波:千里馬一直在做模型,包括之前的區塊鏈等熱門技術。然而,當新AI技術出現時,技術人員被深深震撼。我認為,要讓技術人員感到震撼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擁抱大模型,放棄原有的技術路線。
雖然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有些GPT現在不行,但未來可能會行,有些則不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擁抱這些新技術。
陳琪:在過去的十幾年創業經歷中,我經歷過多次組織變革。我深感要讓一個組織整體性地由內而外發生變化非常困難。
因此,我現在的做法是簡單的:我自己先全部投入AI領域,包括擔任WeShop和奧創光年的董事長,并回母校浙大攻讀AI博士。
對于原來的蘑菇街團隊,我們提拔了CEO,但我并沒有強制要求他們必須跟隨我進入AI領域。我認為,當行業發生變化時,他們應該自動跟上,跟不上的人自然會被淘汰。我不會停下來等待某些人,而是會繼續快速前進。
我相信AI不會淘汰人,只會淘汰不會AI的人和不會AI的組織。我的做法是讓自己跑得更快,看誰能跟上。
吳世春:實際上,現在許多助理的工作已經無法與AI相比了。在溝通和理解能力上,助理都存在損耗。如果一個老板能夠充分利用AI來武裝自己,那將是非常強大的。
因此,我認為未來會出現許多超級個體,一個老板管理多家公司和不同業務將不再是問題。甚至老板可以在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辦公室,旅游時也可以身臨其境地管理業務。AI使得老板的邊界變得完全沒有邊界了,所以助理是第一個可能被淘汰的職業。
主持人李明順:大家對于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遠,AI對于我們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究竟會帶來最深刻的可能性是什么。
傅盛:雖然AI技術很強大,但它沒有意識、欲望和好奇心,只是一個高級計算器。我們需要放下對技能工人的培養方式,注重培養好奇心和學習能力。未來社會效率會極大提升,腦力勞動將成為主流。
季昕華:我覺得有三個大的變化。
第一個讓一部分用AI的先富起來,先強起來。
第二部分是獲得效率和極大的提升,過去的移動互聯網主要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信息解決的是整個生產力的提升問題。
第三個是教育問題,我覺得現在AI會出現一大批信息看起來是非常正確的東西,是幻覺,所以我覺得來辨別什么是真的信息,什么是假的信息,反而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王劍波:可能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比爾蓋茨說過的,可能我們都會高估了近一兩年AI技術的帶來的變化和機會,但是我自己還堅信可能5-10年我們肯定還是低估了,5-10年以后我相信在整個中國真的是行行AI,包括可能我們的生活里面可能很小的時候就會有一個陪你玩的一個AI出現。
陳琪:未來肯定是非常波瀾壯闊的接下來的幾十年,社會關系里面,人和AI之間會形成一種不是人控制的AI這么簡單的關系,它是一種混合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傮w上我覺得可能從以生產者為主的社會逐步往創造者為主的社會去做轉變。
吳世春:我覺得應用AI最快的一些領域你想都想不到,所以說要做好迎接快速變化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