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在內卷,外資在數錢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遠川研究所(ID:YuanChuanInstitution),作者:熊宇翔,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這兩年,馬斯克對中國總是不吝贊美之詞,不僅是因為上海工廠夠給力,也因為國產車與日俱增的競爭力。
馬斯克在推特上吹捧國產車
這種競爭力既是技術上的,同時也是價格上的。為了應對白熱化的競爭,特斯拉多次降價,上半年毛利率壓到了18%。即便如此,特斯拉也收獲了超過50億美元的利潤。
中國車企則還在繼續卷,而且看不到停止的跡象。
在不到兩個月時間中,阿維塔11、小鵬G9、問界M7三款新勢力產品改款上市,獲得了成倍于老款的訂單。訂單暴增的共同秘密,是以價換量,相比老款,三款車降價4-8萬元不等。
雖然消費者樂見其成,但這可能是彎道超車的中國汽車產業并不想看到的:對智能電動技術的傾情投入換來的收益并不像理想中那樣豐滿。無論是新勢力還是老勢力都發現,即使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技術戰、品牌戰中略占了上風,他們依然逃不過一場慘烈的價格戰。
仍然有燃油車業務充當利潤奶牛的傳統大廠,則觀察、學習著中國市場上正在發生的一切,隨時準備用手中豐厚的現金,鋪筑出一條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
01
超車不等于鈔票
今年上半年,在國內乘用車新車市場中,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達到53.1%。按乘聯會的說法,“這是自主品牌首次實現半年度市場份額超50%”。這一成績離不開上半年374.7萬輛的新能源車銷量。
翻看過去幾年的數據,會發現新能源車的銷量與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幾乎同頻共振。顯然,智能電動汽車給了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的機會。
只不過,汽車產業終究是一場全球化的規模游戲,從上半年的交付數據來看,在國內市場愈戰愈勇的自主車企們,在規模上與老牌國際車企仍有不小差距。
規模意味著品牌號召力、對供應鏈的掌控力,更深厚的技術潛力,以及贏得終局的更高概率。
深知規模即正義的比亞迪最為激進,定下了今年交付300萬輛車的目標,并在9月達成累計交付超過200萬輛的成績。為沖刺交付目標,比亞迪旗下各車型冠軍版齊出,用更低的單車價格、更低的毛利換取銷量冠軍。
當行業龍頭決意要打價格戰時,跟隨者很難獨善其身,低價競爭已經席卷中國汽車行業近一年。
但放眼海外,在全球市場有著廣泛布局的國際車企,從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缺芯等供應問題中走出來后,正在借助依然堅實的燃油車基本盤修復業績。
一個吊詭的現實由此出現:
一方面,豐田在中國的業務持續收縮,其純電車型更是成為國內電車消費者、媒體、從業者中的名梗(驗證碼);
但另一方面,豐田上半年的利潤,超過國內主流車企之和。
02
消極轉型越戰越勇 積極變革難掩頹勢?
當“智能電動汽車是大勢所趨”的聲音在神州大地上自東向西不斷播撒時,豐田一定是消極轉型的典型代表。
今年上半年,純電車型在豐田的銷量占比不到1%,這使其2030年每年生產350萬輛純電車型的目標顯得十分可疑。
如果保守者嘴上吼著要轉型,實際動作很保守,那大概率是因為現實在不斷獎勵他的保守——上半年,消極轉型的豐田,在除中國外的全球主要市場業績都在增長。
而在傳統車企中轉型最為積極,純電車型占比逼近10%的大眾,則步入了改革深水區,今年的財務表現略顯尷尬,不僅不如老對手豐田,也比不過去年的自己。
大眾眼下面臨的,是典型的改革陣痛期——在傳統業務上,燃油車持續承壓;在創新業務上,高昂的研發投入尚未轉化成領先的產品,大眾在其“第二故鄉”中國從引領者變成了追隨者,陷入苦戰。
歷史與現實都一再證明,“堅持改革轉型”并不是“美好的事情一定發生”的充分條件。
同樣,“一定要拿下中國市場,才能在全球汽車產業競爭中占據上風”的論點,在眼下也不太成立。
03
逃避可恥但有錢賺
今年上海車展期間,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發表了一番讓中國汽車行業如沐春風的言論:“今日中國之動向,將引領明天世界之動向”。
但明天的事得明天再說。
在今年上半年的車企利潤榜單中,有兩家壓根不會出現在中國主流消費者視野中的車企,名列第二、第四:Stellantis(國內合資公司為神龍汽車,品牌包括標致、雪鐵龍等)與現代起亞。其中現代起亞前六個月在國內只賣了15.6萬輛車,Stellantis的中國市場份額不到1%。
在過去近十年時間中,受到自主品牌崛起的影響,現代起亞與標致雪鐵龍在國內的銷量一路走低。職業經理人也順水推舟,降低對中國市場的投入,砍車型、停工廠。Stellantis CEO唐唯實去年還稱,要在中國實行“輕資產模式”。
如今看來,提前從動向激烈的中國市場淡出,對現代起亞和Stellantis來說可能并不是壞事。當大眾在中國市場卷生卷死,兩家車企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鞏固市場,創造了業績新高。
尤其是現代起亞,這艘韓國舉國打造的銀河戰艦,在今年上半年交付數量名列全球第三大車企,也擁有全面且激進的電動化布局——他們最先打造了用于平價車型的800V純電平臺,在美國的純電銷量僅次于特斯拉。
反而作為第一輛現代意義電動汽車EV1發明者的通用,已經從此前的全球車企TOP3滑落至全球第五大車企,他們很難完成這樣的戰略重心轉移。一部分原因在于,通用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達到31.9%,在外資品牌中僅次于大眾。
注:特斯拉采用了上海工廠交付量,因此數據偏高
與中國市場的關系,畫出了大眾、通用,現代起亞、Stellantis不同的軌跡。在過去的三十年,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的大眾、通用分享了中國汽車成長紅利,在中國業績支持下,他們先后登頂過全球最大車企。
但當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進入地獄模式,曾經在華相對邊緣化的現代起亞、Stellantis反而更能“斷舍離”,輕裝出發。
這大概是汽車行業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04
技術高地,榮譽還是詛咒?
今年的汽車行業廣泛流傳著一些車展故事:
一些外資車企的管理層,在上海車展期間經歷過一點小小的中國式震撼后,當即決定砍掉自家某些智能電動相關的技術與產品部門。因為他們發現,與中國同行相比,這些技術與產品會量產即落后;
某德國媒體在慕尼黑車展上目睹了中國車企西進的陣仗后,奮筆疾書“為什么慕尼黑車展變成了中國展?”
在韜光養晦十余年后,中國汽車借助智能電動汽車從追趕者變成了引領者,“中國是智能電動汽車產品與技術高地”的認知,正在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共識。
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今的技術高地地位,實際上是國內車企在多年政府補貼、風投資本支持下,進行超高強度研發換來的(尤其是新勢力)。
當進入補貼退出,風投尋求回報的階段,車企需要走上一條高營收(高現金儲備)支持高強度研發的道路。但除了比亞迪,國內車企大多處在一個尷尬的狀態:他們既沒有像特斯拉那樣享有智能電動汽車先發者的溢價能力,也沒有豐田、大眾那樣雄厚的家底,卻要面對最殘酷的技術競賽。
維持技術優勢的錢從哪里來,是國內車企尤其是以新技術見長的新勢力必須解決的問題。
05
有技術的缺錢 有錢的缺技術
在二十年前的燃油車歷史中,中國市場是一片技術的洼地,也是利潤豐厚的尚未開墾之地。
在智能電動汽車的語境里,情況反轉,中國市場成為了技術的高地,利潤的洼地。
一個圍城般的故事圍繞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展開:有技術的自主車企普遍尚不富裕,有錢的車企則對智能電動車的技術望穿秋水。他們相同的困境則是,時間不等人。
自主品牌急需儲備資金,國際車企迫切想追趕技術進度,最終促成的結果就是資源交換。
今年7月,大眾、奧迪相繼官宣了與小鵬、智己的合作,將基于后者的車輛平臺打造自己的產品。不久之后,也有消息稱零跑正在與包括大眾在內的國際車企接洽,商討技術出售的事宜。
在同小鵬的合作中,大眾付出了7億美元資金換取近5%股權。這筆小鵬亟需的巨資,不過是大眾現金儲備的九十分之一不到,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眾兩年后在華產品規劃的主動權。
在國內與海外汽車市場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愈演愈烈之時,有更多的國際車企會蓄勢待發,準備抄底。
今年6月,在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起亞中國COO楊洪海狂熱又不失誠懇地放出狠話:
“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21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后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1]”
參考資料:
[1] 起亞中國高管稱等本土企業燒死再搶市場,DoNews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