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欧美精品不卡,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小视频,成人免费黄色大片,欧美+亚洲+精品+三区

華人科技傳奇的另一面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衣公子的劍(ID:yigongzidejian),作者:衣公子,微新創想經授權轉載。

硅谷沒有華人高管了。遙想20年前,李開復、唐駿、張亞勤、沈向洋、陸奇,在蘋果、微軟、Google呼風喚雨。

如今,早已是印度人的天下,Google的掌舵人劈柴(Sundar Pichai)、微軟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還有Twitter、Adobe、IBM、帕洛阿爾托網絡,CEO都是印度裔。硅谷有了說法,白人老板,印度高管,華人打工。

中國人在科技創新領域到底行不行?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好問題。中國和印度在教育、文化、國力上的全面比較,全面爆發。但事實上都沒有切中這個問題的要害。

不妨換一個角度,答案反而豁然開朗。

1994年,比爾·蓋茨在日本發表一場“信息高速公路”的演講。

臺下一名叫袁征的中國小伙,聽得熱血沸騰。袁征剛大學畢業,來日本臨時工作幾個月。受蓋茨激發,袁征立志要去硅谷,立刻著手準備簽證。

中國剛剛以一條64K專線接入國際互聯網。這一年的春天,比爾·蓋茨生平第一次踏足中國,為呼之欲出的Win95鋪路。往后,他將開啟和中國頻繁的親密接觸,直到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有人愛他,有人恨他。

提到和蓋茨過招的中國對手,我們會立刻想到功虧一簣的紅旗Linux、永中Office,想到求伯君的金山WPS負隅頑抗,雷軍的盤古一敗涂地。

但是,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把太平洋兩岸的故事合并到一起,蓋茨簡直就是華人科技創新的試金石。和蓋茨、微軟交織在一起的還有大洋另一邊的華人,他們是楊致遠、謝家華、謝青、朱敏、袁征……

袁征被蓋茨的演講弄得熱血沸騰。同一時間,楊致遠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放棄斯坦福博士學業。謝家華剛從哈佛計算機系畢業,他羨慕蓋茨這位同系學長,同時又耽溺甲骨文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伊利諾伊州的香檳市,是謝家華父母從中國臺灣來美國落腳并誕下他的城市。這一年,一個來自中國大陸名叫徐迅的男孩,走進移民局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Tony Xu。五年了,實在沒有老師和同學能夠念出他的中文名。

中國人好學勤奮,但是也有保守刻板死讀書的一面,能在蓬勃興起的科技革命里立足嗎?另外意外的是,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分割出幾個重要的階段——互聯網普及、2000年泡沫破裂、智能手機革命、疫情推動數字化,每一次,華人創業者都是弄潮兒。

而他們背景迥異,經歷迥異,構成鮮明的老中青三代人。

有人因父母從中國移民美國,從小美國教育。有人在中國完成所有教育,帶著蹩腳的英語去美國工作,再創業。甚至,有人教育、工作經歷都在中國,依舊在美國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些故事,和張朝陽、李彥宏、黃崢合并在一起,和中斷博士學業,迫不及待從美國回國創業的王興合并在一起,舊金山機場人來人往,面朝太平洋兩個方向,各自匆匆的腳步交織在一起,疊加起來,才是華人科技創業者的完整軌跡。

01

謝家華(Tony Hsieh)和比爾蓋茨,來自同一個大學同一個專業。美國小孩和華人小孩的鮮明不同,被兩人展現得淋漓盡致。蓋茨輟學創業,在電話里扮大佬,忽悠IBM買自己軟件。謝家華卻是典型的中國乖乖男。即使內心躁動,也要安穩讀到畢業,挑一個最好的offer。

甲骨文的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謝家華負責測bug——用5分鐘設置測試,系統自動跑3小時,然后把這個流程再重復兩次。謝家華5分鐘完成設置,就直接走回公寓,吃個午飯,睡個午覺,游個泳,再回公司。

花不完的高薪,用不完的時間,真是令人羨慕的煩惱。終于離職創業了,公司名叫Internet Marketing Solutions,給中小企業做網頁,同一時間,大洋彼岸也有一個中國人創業做一樣的業務,馬云做中國黃頁。

同樣的實踐,謝家華和馬云都失敗了。謝家華發現,自己并不喜歡設計網頁,開始懷念,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甲骨文,放棄如此前景和錢景的工作是正確的嗎?至少他爸,一個厭惡風險的傳統的中國知識精英,數落了他好幾次。

華人科技創業者的大幕才剛剛拉開呢。

1995年,win95發布,蓋茨成了世界首富,風光無兩。

如果此時,你在美國發起投票,誰會是下一個比爾蓋茨?結果大概率是一個華人——楊致遠(Jerry Yang)。

1995年,除了哈佛輟學生蓋茨發布Win95,美國科技界最重要的事情,是26歲的斯坦福輟學生生楊致遠,建立了雅虎主站(Yahoo),分類英特網網頁,也是人類第一代搜索引擎。雅虎的訪問量很快達到100萬人次。楊致遠的人生也坐上火箭,直沖云霄。

謝家華重新找方向,創辦了在線廣告平臺LinkExchange,這次方向對了。不久,楊致遠來敲門,要以2500萬美元收購。

楊致遠和謝家華,都是父母從臺灣移民美國,考入名校。相同的膚色,相同的經歷,雅虎是美國科技界的明星,2500萬美元的巨資。這怎么say no?

謝家華猶豫很久,還是拒絕了。這讓楊致遠頗為惱火。

又過了幾個月,LinkExchange越走越好,開始和另一家創業公司Viaweb談合并。楊致遠又來了,開價飆升到1.25億美元。

幾個月時間,翻了五倍。這次,謝家華say yes,簽了term sheet,終止和Viaweb的談判。

但是,就在簽署最終協議的幾天前。全公司到處都是財富自由的笑聲,卻突然接到楊致遠通知,不收購了。不久,媒體上都是這新聞——雅虎正在以4900萬美元收購Viaweb。

看來,中國人不騙中國人,終究敵不過,商場如戰場。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謝家華很是難受。公司準備不足,現金流告急,已經到了不得不賣身的地步。

好在,微軟和雅虎全面開戰。比爾·蓋茨愿意當接盤俠,開價2.65億美元。從2500萬,到1.25億,再到2.65億,估值每次跳躍中間就隔著幾個月,這就是互聯網泡沫的魅力。

比爾·蓋茨,你是我同大學同專業的親學長!還是學長比老鄉更親啊。1998年,謝家華賣掉公司,25歲,億萬富翁。

這一年,耶魯畢業的沈南鵬在雷曼兄弟當金領,李彥宏正從華爾街的數據統計,過渡到硅谷種菜。簡歷最豪華的張朝陽,帶著恩師MIT尼葛洛龐帝的風險投資回到中國。

硅谷為中心的海嘯,越過海洋,拍起更大的浪。

02

楊致遠、謝家華,包括黃仁勛,從小自中國臺灣移民美國,在美國完成教育。

還有一批人,來自中國大陸,并且在中國完成教育,當他們登上硅谷創業的舞臺,故事被推向了下一幕。

1997年,袁征終于抵達美國。這是他第九次申請簽證,前面八次全部被拒絕。這也難怪,即使現在,他依舊說不上幾句流利的英語。

誰會雇傭這樣一個員工?答案是,另一個中國大陸移民。

朱敏,有一張酷似宋小寶的長相,卻是第一批走出國門的中國精英。

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朱敏考上浙江大學,1984年,公派留學到斯坦福大學,已經36歲。第二年,他15歲的兒子也從清華來到斯坦福,父子同校。

車庫創業,不是硅谷白人的專利。1991年,朱敏在自家車庫創業,做網絡會議系統,很快遭到微軟的迎頭痛擊。失敗收場。

1996年,朱敏創辦WebEx,同樣的賽道,再做調整,再次迎擊微軟。

這一年,雅虎上市,楊致遠聲名遠播。而微軟的惡名,初露端倪。

90年代的微軟酷似00年代的騰訊,占了PC和互聯網最好的入口。靠著抄襲,什么都做。《狗日的騰訊》開頭,王興怒問,還有什么是騰訊不做的嗎?用在90年代的微軟也很合適。

瀏覽器,微軟的IE靠著捆綁消滅了初創者網景。網絡會議,讓朱敏吃盡苦頭。微軟也不放過剛萌芽的互聯網,對弈楊致遠的雅虎,收編謝家華的LinkExchange。直到引發反壟斷調查,差點被美國政府拆分。

和微軟的纏斗驚心動魄,朱敏帶著袁征,一路征戰,獲益良多。楊致遠、謝家華,或敵或友,冷暖自知。

2007年,思科32億美元收購WebEx。大哥朱敏和小弟袁征都財富自由了。

2009年,謝家華又一個創業項目賣鞋電商Zappos,被亞馬遜以12億美元收購。

華人創業的收購記錄是謝青。從清華讀到斯坦福,創業網絡安全公司NetScreen。2003年被Juniper以40億美元的收購。

華人在硅谷創業,可以收獲巨大財富,但是另一個疑問也浮了上來。黃種人,在硅谷到底有沒有天花板?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楊致遠、謝家華、朱敏、謝青,收獲巨額財富后,或做做投資,或有心無力,逐漸離開了激蕩的舞臺中心。這個問題,要留給下一代華人探索了。

03

移民美國這件事,海峽兩岸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心態和路徑。

中國臺灣由于制度的融合,當一個人奮斗成為商業、文化精英,拿美國綠卡往往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必經點。

海峽另一側,抉擇要復雜很多。

朱敏公派留學赴美,時奉改革開放,西方的富裕和領先令人眼前一亮。

還有就是,1989年。謝青是這一年赴美,徐迅的父母也是。

華人的傳承,體現為,朱敏在異鄉提攜袁征。在謝家華的經歷里,有更清晰的脈絡。

1989年,徐迅父母從南京搬到了伊利諾伊州香檳市。20年前,謝家華父母也是從臺灣搬到這里。兩個人的英文名都是Tony。

當謝家華拒絕了楊致遠2500萬美元的收購報價,后者異常憤懣,在雅虎董事會上瘋狂吐槽。這讓雅虎投資人、紅杉資本的邁克爾·莫里茨(Michael Moritz)知道了謝家華。這位后來的“風投之王”,把紅杉帶上殿堂的人,找上了門,投資謝家華。

當謝家華拿到錢,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少年玩伴,正在斯坦福讀博士林君叡Alfred Lin。從此兩人雙劍合璧,從LinkExchange干到Zappos,披荊斬棘。2009年,Zappos以12億美元賣給亞馬遜。林君叡功成身退,加入紅杉成為合伙人。

紅杉林君叡最著名的一筆投資是外賣平臺DoorDash,由徐迅在斯坦福宿舍創立。林君叡加入DoorDash董事會,在謝家華之后,開始輔佐徐迅。

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人類的線上數字化被大力推進。在美國,乘上這波紅利的創業公司,最典型的就是如下幾個。滿滿的中國元素。

一家是外賣平臺DoorDash,由出生中國南京、從小移民美國的徐迅創立。

一家是在線會議Zoom,由在中國讀完大學再赴美的袁征創立,和微軟的Teams好一場廝殺,是向前老板朱敏的致敬。

一家是美國拼多多wish,創始人是一對加拿大同學,Peter Szulczewski和出生中國廣州的華裔張晟(Danny Zhang)。

還有一家,疫情里增長飛快的,TikTok。由中國人陽陸育和朱駿在上海創立。

04

沒有斯坦福,就沒有硅谷。

楊致遠從斯坦福博士輟學,朱敏和謝青到斯坦福留學。林君叡在斯坦福讀博士,徐迅來斯坦福都MBA,并在斯坦福宿舍創辦DoorDash。算上黃仁勛、張忠謀,斯坦福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童士豪,和楊致遠、謝家華一樣,小時候隨父母自中國臺灣移民美國,入讀斯坦福大學。

童士豪在華爾街干了一段時間,決定回到中國淘金。在中國定居八年,但是看不慣中國“靠關系才能拿項目”。在世界多地居住,利用背景優勢,關注中美之間的投資機會。相信他對本文探討的話題會有更深的體悟。

在啟明創投,童士豪慧眼識珠投了小米。轉投紀源資本(GGV),要重新證明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是捕獲兩只獨角獸——wish和music.ly。

兩款應用都立足美國市場,但是背后滿滿的中國元素。而且,兩款應用不同的結局,令人玩味。

陽陸育和朱駿,在上海創業,已經試了好幾個項目,全部失敗,彈盡糧絕之際,music.ly因15秒對口型的短視頻玩法,突然在美國火了。

今日頭條抄襲做了抖音。今日頭條和Facebook都上門,要收購。站在2017年,怎么看都應該選Facebook——music.ly是在美國火的,而張一鳴,以及整個中國互聯網完美沒有國際化的經驗。

但是陽陸育和朱駿,選擇了張一鳴,加入字節跳動,一起打天下。music.ly過渡成TikTok。由于收購的對價主要是今日頭條的股份,童士豪搖身一變成了頭條的投資人,回報驚人——盡管很早之前童士豪有機會投資剛創業的今日頭條,但是他拒絕了。

wish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結局。wish還拿過楊致遠的投資,作為新銳跨境電商,搶占先機,遙遙領先。

但是,當中國人做的跨境電商越過太平洋,輕松打敗了wish。Shein和拼多多的Temu瘋狂擴張,在北美打得的不可開交,在美國春晚打廣告,在美國法院互相起訴對方……昔日霸主wish像1904年的清朝,看著日俄在自己的領土打仗,無可奈克,從2021年的巔峰市值跌掉99.5%

wish輸的服服帖帖,平臺94%的賣家來自于中國,但是wish不善管理,秩序混亂。最終完敗于中國本土創業團隊的Shein和Temu。

童士豪的兩筆投資,劃出一條清晰的歷史分界線。

縱觀以硅谷為中心的信息革命,一個個細分的階段性機會——自小從臺灣移民美國的楊致遠、謝家華能成功,在大陸讀完書去美國工作創業的謝青、朱敏、袁征能成功,立足中國本土的“土鱉”DNA創業者也能成功。

在這樣的迭代里,穿插進張朝陽、李彥宏、王興從美國回中國創業傳奇。你看,舊金山機場人來人往,來自不同方向的人,擦肩而過,奔赴自己的前程。這就是華人在科技創業這條路上的層次感和厚重感。

05 尾聲

回到文章的開頭,硅谷沒有華人高管的事實,并不能得出中國人不如印度人的結論。

揭示的現象是豐富的。第一,因為中國本土機會更多,你總不能讓李彥宏、王興留在硅谷給微軟打工吧。第二,中國人恰恰是創新的,是實干的,不同背景的華人各自在美國、中國市場取得卓越的成功。

最近我常寬慰身邊的朋友,處于時代的轉折處,每當我們酒過三巡,憂慮中國會不會好。不妨跳出來看一看中國人是一群什么樣的人。

他們刻在DNA里的勤勉、努力、進取、爭先。這些特質不變,那么這個群體前進的方向就不會變。

唯獨要好好思索的是,時代洪流里個人如何自處。

讓我最有感懷的依舊是,謝家華。

先后經歷微軟、亞馬遜的收購,謝家華早成巨富。他堅持工作,直到2020年8月,辭去Zappos首席執行官,但是僅僅三個月后,死于豪宅起火,年僅46歲。

雖然中國人講究為尊者諱,但這也確實不是秘密。少年成名,背負期許,生命末期,謝家華重度酗酒,沉迷毒品,迷戀玩火。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立功、立言、立德。謝家華的自傳《三雙鞋》(Delivering Happiness),是親著,不似別的大佬請代筆。

少年時,華人家庭教育過于嚴苛。他6點起床,練鋼琴。7點回房間,練小提琴。后來,他有了對策,錄音,每次練樂器的時間,就放錄音。自己偷偷看喜歡的雜志《男孩的生活》。成材壓力大,離開父母就叛逆。他離家去哈佛的第一年,沒有上過一節課,在寢室吃泡面看電視。——這是典型的中國家庭問題。

中年,他沉迷酗酒,沉迷毒品,沉迷玩火,并且最終喪命于此——這又是典型的美國社會問題。

大洋彼岸兩個文化的烙印,殘酷地刻在了他的命運里。

令我感慨萬千。我們這一代人能做的是什么呢?一來,要對未來抱有希望,二來,作為個體盡量把握太平洋兩岸賦予的時代機會,同時盡量遠離兩者的病態。

在后記里,謝家華引用了人類學家卡斯塔涅達(Carlos Castaneda)的這句話。

我們要么讓自己痛苦,要么讓自己強大。花費的工夫是一樣的。

說的不正是今天的你我嗎。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微新創想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新創想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http://www.i0562.net/。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